近日,胡大一大夫在公众号发文,分享了郭艺芳教授的文章,河青爱健康看完收益匪浅,特此分享给各位方粉,喜欢的方粉们欢迎转发分享!
郭艺芳,河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前几天看过一个“病人”,八十多岁了。来就诊的原因是去年还能爬四、五层楼,今年爬一层楼都很吃力。我经过问诊并做了初步检查,没有发现特殊情况,告诉他这是年龄增长后体能下降所造成的,不用住院,也不用治疗。在家属陪伴下老人不情愿的离开了。
昨天无意间听说,这位老人最终还是住院了,做了很多检查没发现问题,正在输液治疗。
类似情况并不少见。
每个人都应该正确的认识并面对衰老,在医生帮助下区分衰老和疾病。过度检查和治疗不仅会增加不必要的医疗费用,还有可能给身体带来伤害。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身体总会发生一系列的不可逆性改变:
皮肤渐渐失去光泽与弹性,脸上皱纹越来越多,头发逐渐稀疏,青丝变成白发,视力开始下降,听力越来越差,牙齿开始松动脱落,脑子开始丢三落四,胳膊腿不再像年轻时那么强壮有力,骨质也疏松了……
这些情况似乎比较容易被老人接受。但是还有很多情况是人们不容易接受的:
骨关节发生退行性病变,出现了腰腿痛的症状;
心脏不再像年轻人那样运动灵活,发生了舒张功能减退;心脏瓣膜变得关闭不严,出现了反流;
动脉内皮不再严密,发生了动脉粥样斑块;
动脉血管变得僵硬,血压的高压越来越高、低压却逐渐降低;
胰腺功能开始退化,血糖逐渐升高甚至发生糖尿病;
男人前列腺逐渐增大,夜尿次数明显增多……
这些都算是疾病吗?肯定算!这些疾病都需要治疗吗?
有些需要治疗,也有很多是不需要的,因为目前对于衰老相关的很多疾病我们还没有真正有效的治疗措施。
老年人肝肾功能都在减退,在治疗效果不明确的情况下用很多药物去治疗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还有可能导致相关的不良反应,最终起到事与愿违的作用,甚至引起严重后果。
实际上,我们的心脏从20岁以后就开始衰老。40岁以后肾脏功能逐渐下降,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大家要正确对待衰老以及相关疾病,接受身体功能的自然衰减。
这几种“病”千万别过度治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就是消化不良
据调查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检出率达80%-90%。在医院,只要你接受胃镜检查,几乎无一例外会得到这么一个最轻级别的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临床医师很难见到“胃、十二指肠未见异常”的正常胃镜报告。所以,有的人说,几乎大多数人都有慢性浅表性胃炎。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介绍,事实上,胃镜报告中的很多慢性浅表性胃炎,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并不是胃黏膜真的有了慢性炎症,完全不需要治疗。如果饭后出现饱胀、消化不良时,吃点多酶片、多种益生菌即可缓解。
乳腺增生——注意定期复查即可
一个体检下来,十个女生八个有乳腺问题——乳腺增生。不少女性赶紧跑去问医生乳腺增生会不会癌变、要吃什么药才能“消灭”增生。其实,大部分乳腺增生患者根本不用治疗。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科主任医师指出,乳腺增生是一种良性病变,无特别的治疗方法,极少数会发展为乳腺癌,注意定期复查即可。只要每天保持良好心态,少吃含激素食品,坚持运动就能有效缓解乳腺增生。
宫颈糜烂——名字听着很唬人
“糜烂”一词威力巨大,第一次听到宫颈糜烂这个词,脑中已经脑补出“宫颈开始慢慢溃烂、发臭,进而波及整个子宫”的可怕画面。
其实,这只是医学名词史上一个大失误。在国际上,“宫颈糜烂”这个名称已经被取消,我国妇科教材也取消了这个称谓。它的真身是“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许多女性被街边小广告忽悠,通过所谓“物理治疗”处理宫颈糜烂、宫颈炎,弄得不好还会引起无谓的感染,钱包受伤的同时还伤身,简直是大整蛊!
痔疮——十人九痔
俗话说“十人九痔”,据调查,25岁以上的人群,70%~80%有痔疮40~50岁的人群,90%有痔疮。
一般来说,本身“火旺”体质的,饮食不当、熬夜而“上火”或脾虚体弱的人较容易长出痔疮。只有出现合并出血、肛脱垂、疼痛等症状时,才能称为病。如果确实已影响工作、生活时,才需要治疗。只要平时无症状,完全可以不用治疗。
骨刺——是人体的自我保护
大多数人听到有“骨刺”就立即想到拔刺,欲把刺弄掉而后快。
广州中医药大学骨伤科医院骨伤三科主任医师介绍,骨刺即骨质增生,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也不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而且大多数骨刺不用治疗,要治的话就只能治引起骨刺的原发病——骨性关节炎,比如减肥、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以及药物止痛等。
很多问题是当今医学解决不了的,不要去做过多的检查和药物甚至手术干预。
当然,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乐观心态、戒烟限酒是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到的,这些措施对于延缓因年龄增长所致的器官功能减退是有一定好处的。
现在你知道了真相,不要私存,让更多人也知道吧!
来源:胡大一大夫、名家名方、网络等
编辑:一一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NfHZHEBiuFnsJQVP3k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