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冰箱拍动画,濒临破产小厂如何逆袭成行业龙头丨理财应健中

2019-10-18   第一财经广播

日前,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披露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发行安排及初步询价公告,拟公开发行7926.79万股,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25%。伴随着上市进程的推进,青岛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即将到来。

其实青岛海尔是一家老牌的上市公司,作为早期股市龙头股,大家对于这家商标是两个底裤男孩的家电企业一定不陌生。本期我们就来聊聊中国家电巨头青岛海尔的故事。

(本文可看、可听。音频为沪语,为保护方言文化,尽一份力)

日前“海尔4名员工午休被开除”引发关注,海尔集团回应称,四名违规员工并非在休息时间午睡,而是工作时间在公共接待场所睡觉。海尔称,上述行为违反海尔员工行为规范,属一级违规,按规定应解除劳动合同。紧接着,多名海尔员工接受采访时大倒苦水,“海尔男员工下跪求转岗”话题热度不减。

曾坐稳国内家电“一哥”位置的海尔近年来逐渐被格力、美的抛在后面。作为传统企业,在向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海尔管理模式不断推出新理念,却在一线员工中毁誉参半,海尔究竟怎么了?

80年代初,中国工业存在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普遍技术落后、管理技术水平低下。张瑞敏刚到青岛日用电器厂时,这家集体小厂已经发不出工资,为了维持工厂的运转,他只能想办法四处借钱。同时,人的问题也让他焦虑,多年以后张瑞敏回忆,“工人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里扔一颗手榴弹也炸不死人”。人浮于事的结果,就是家电的产量、质量都上不去。

13条规章制度

1985年,也就是张瑞敏“砸冰箱”元年,国内冰箱产能爆炸式增长,当年就新增200多家冰箱厂,仅浙江地区就出现60多家。在竞争日趋激烈之下,张瑞敏带领青岛海尔开启“名牌战略”,从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狠抓产品质量。因此,在80年代,海尔冰箱逐渐打出了名声。1988年,青岛海尔年产量15.2万台,占全国总产量的2%。

张瑞敏砸冰箱

进入90年代,青岛海尔不再满足只做一家电冰箱生产厂家,而是实施资本扩张战略,依靠吞并“休克鱼”迅速扩张。所谓“休克鱼”,是指那些硬件条件很好,管理却不行的企业,青岛海尔依靠输出管理,重组这些公司,资产规模从而快速做大。

1991年,青岛电冰箱总厂、电冰柜总厂和空调器总厂合并为青岛海尔集团公司,由此,开启了兼并“休克鱼”之路。1995年7月,青岛市政府将红星电器公司及所属5个厂家整体划归海尔,而红星电器,原为国内三大洗衣机生产商之一,但因为经营不善,处于亏损之中。

1995年12月,青岛海尔收购了武汉冷柜厂60%的股权;1997年4月,控股山东莱阳家电总厂;1997年9月,与杭州西湖电子集团合作,合作生产海尔“探路者”彩电。1997年年底,青岛海尔相继兼并了合肥黄山电子有限公司和贵州风华冰箱厂。

90年代,青岛海尔兼并了18家国内企业,成为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联合舰队”,产品线包括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彩电和电熨斗等。

“早熟”的国际化

经过90年代的大肆并购扩张,青岛海尔一下子从一家冰箱生产企业,变为横跨几乎所有的白电门类。收购容易,整合难。一般来说,产品线迅速扩张,都需要一段时间去整合,来梳理产品线,优化管理。

不过,青岛海尔似乎没有这个耐心消化这些吞并的“休克鱼”,而是快速地开启了国际化。1995年,被誉为史上“最长品牌广告”的动画片《海尔兄弟》在海尔提出“东方亮了,西方再亮”的战略一年后开播。海尔兄弟中,哥哥取名琴岛,弟弟取名海尔,一方面音译青岛海尔,一方面则为纪念其国际化的第一步——借助引进技术推出四星级冰箱“琴岛-利勃海尔”。

除了底裤男孩周游世界,《海尔兄弟》里还有一些有意思的细节。比如伙伴之一是来自北欧的克鲁德,伙伴之二是来自英国的詹妮,伙伴之三是参战二战的老兵,有意思的是动画里面唯独没有中国人做主角。1998年,青岛海尔正式开启国际化发展战略,将产品卖到全球。根据公司规划,海尔坚持打海尔品牌出口,并开发出国际化的知名品牌,创造本土化的名牌。

因此,青岛海尔早期的国际化,以在海外建厂和收购海外工厂为主。1999年,青岛海尔提出国际化的目标是:“三个1/3”,即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海外销售1/3;海外建厂海外销售1/3。

基于上述目标,1999年海尔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立海尔美国工业园,用于生产家电产品;2001年,海尔又收购了一家意大利冰箱制造工厂,建立了欧洲生产基地。

不过,青岛海尔的国际化虽然光鲜靓丽,对公司业绩却没有多大帮助。青岛海尔本想以建厂作为突破口,打开美国市场,创造全球化品牌。不料该厂却连续亏损了9年,更令人尴尬的是,中国2001年加入了WTO,家电出口美国的关税壁垒不复存在。

21世纪初,青岛海尔在作为国内“家电一哥”后,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试图与惠而浦、伊莱克斯、三星和LG等国际家电巨头比肩。或许,上市公司过于注重海外市场,而忽视了深耕国内市场。

而青岛海尔停滞的那几年,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渐渐赶超上来。目前,这两家公司在营收方面均超过了青岛海尔,净利润更是早早地把青岛海尔甩在身后。

目前比营收,青岛海尔仅为美的集团6成;比净利润,青岛海尔不到美的集团、格力电器的4成;就连净利润率,青岛海尔也与上述两家公司差距较大,上市公司净利润率为5.48%,而美的集团、格力电器分别为9.07%和14.08%。

美的、格力、海尔累计现金分红

2018年度,“家电三巨头”分红总额齐创历史新高。其中,格力电器两度实施股利分配,累计派发现金红利超过126亿元,远高于美的集团的85.62亿元和青岛海尔的22.35亿元。这是格力第二次进行百亿级的现金分红。迄今为止,我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中也只有格力实施过这一级别的年度现金股利分配。

格力虽比美的和海尔晚上市3年,上市以来的累计分红总额却大幅领先。据统计,上市以来,格力累计实施现金分红544.25亿元,美的为416.74亿元、海尔为141.81亿元。青岛海尔被两家曾经的小老弟远远超越。

青岛海尔之所以与上述两家公司拉开差距,很大程度上与空调业务市场份额不高有关。国内家庭冰箱、洗衣机等产品普及较早,且一个家庭基本上配置一台即可,重复购买需求不高。而空调则不一样,客厅、卧室基本上都需要配置。

以2018年中报为例,格力电器空调收入占比高达96.28%;美的集团空调收入占比也有48.52%;而青岛海尔空调收入占比仅有21.73%。

或许,并不是青岛海尔对空调业务不重视,而是公司的产品线太长,国际化也分散了很多精力。青岛海尔不仅生产、销售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主力产品,电视、热水器和厨卫家电等,公司也均有涉及,甚至还能在电商网站上,看到海尔电脑、海尔手机和海尔相机身影。而在2016年这个“共享经济元年”,海尔甚至还凑过共享单车的热闹,蹭过P2P的热点。

或许不能说青岛海尔没落了,而是后起之秀更强势。家电行业竞争全靠精益求精的产品质量和高水平的营销,这么多产品线,势必要分散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这或许造成了青岛海尔今天的局面。青岛海尔的发展历程也为所有的实体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作者:应健中

编辑:侯忆枫、李昂

监制:王俊稷

声明:本文系“第一财经广播”微信公众号独家内容,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本文涉及个股仅做参考,不推荐买卖,不对个人收益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