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舟平
几乎一夜之间,街头巷尾,到处都是戴口罩的人,原因只有一个,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那么戴口罩能起到预防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虽然以前也有人戴口罩外出,但多数人认为没有必要。拿我来说,以前就没有戴口罩的习惯,虽然家人也多次劝说,但对于常年戴着近视眼镜的我而言,特别在冬季,一戴口罩稍微哈气就会使眼镜片起雾,眼睛就花了,索性摘了口罩。我周围,也很少见经常戴口罩的人。
这次疫情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据专家说,戴口罩主要是防止飞沫传播,对预防意义重大。
其实口罩的历史并不长。1897年,一名德国医生通过实验证明,对着伤口说话能造成感染,同年,一名奥地利医生倡议为减少外科手术中的细菌感染,医生手术时应该用口罩遮住口鼻。随着20世纪初“西班牙流感”席卷全球,人们发现口罩也可以预防病毒入侵。值得一提的是,1910年在我国东北一场控制鼠疫的战役中,一名中国医生发明了用棉纱制成的简易口罩: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可以很好地防止疫病传染。它的发明人就是当时清政府的防疫总医官伍连德,至今仍有医务人员在使用“伍氏口罩”。此外,今天常见的餐桌转盘和公筷,据说也是伍连德发明的。
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院士在《口罩随笔》中说,30年前,他刚去日本时发现好多日本人外出戴口罩,就很疑惑地问,对方回答:“我今天感冒了啊,就要赶紧戴上口罩,感冒有可能会传染给别人!”
反观我们以前,明明自己感冒了,外出也不戴口罩,觉得戴口罩麻烦。还有种种不卫生的习惯,诸如平时大家聚餐时,明明有公筷、公勺,但就有热情好客者用自己筷子、勺子不断给别人夹菜、添汤,看似热情似火,却让对方尴尬;有些人习惯大嗓门说话,而且说话靠近对方,唾沫星子乱飞。更有甚者,明明知道自己得了传染病,却随意出入公众场合,这种行径害人害己,甚至涉嫌违法犯罪。
通过这次疫情阻击战,痛定思痛,我们该反省、改变以前日常生活中那些陋习,从现在做起:首先,凡患有流感等通过飞沫传播疾病的人,外出必须戴口罩;进入医院等特殊公共场合也要戴口罩;坚决克服随地吐痰的恶习,必要时可制定法律,严令遵守。另外,要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家庭成员的个人生活用品,如毛巾、澡巾、肥皂、牙具等独立使用;给家里定期消毒,回家先洗手;外出就餐时改为分餐式,用公筷公勺夹菜盛饭;与人说话尽量声音小点,并保持一定距离;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戴口罩既保护自己,又预防疾病,也尊重别人,更能为公共健康助力,可谓一举三得。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一个民族的文明化和现代化首先需要观念文明化和现代化,其次才能行为文明化。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KUxIHEBiuFnsJQVqnL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