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一再说过健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次两次的训练感受并不会影响最终的健身效果。但对于很多训练者。
尤其是一些新手,还没有很好的掌握自己的身体跟训练,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经验,也很害怕自己做错,白练了,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判断一次训练是否有效到位呢?
训练是自己的,我们应该跟自己比,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拿训练量跟训练强度上是否有进步来衡量这次训练是否到位,是否实现了目标。
比如在之前一次的训练,你拿50kg做了深蹲5组10次,组数*次数*重量就是你这次深蹲的训练量,5组*10次*50kg=2500kg,而在下次的训练当中,你努力去使用55kg完成5组10次,或者使用50kg完成比5组10次更多的训练次数,这样跟上次的训练量相比你都取得了进步。
训练强度通常指的是使用的训练重量,重量越大,越接近你的极限重量训练强度就越大,但在某种层面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你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了多少的训练量。
比如之前你用组间休息2分钟完成了5组10次,这次你尝试着用休息1分40秒完成了5组10次,在训练总时长更短的情况下完成了相同的训练量,训练强度就提升了。我们不管是在训练量还是强度上实现了进步,都可以认为是对以前基础的一种突破,那么往往这次训练就可以被称为是到位的。
但是当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好像这种判断标准无法使用于很多情况。
比如,如果你使用更轻的重量,40kg,做6组12次,6组*12次*40kg=2880kg,大于2500kg,训练量比之前更大,但就意味着更到位吗?那我每次多加一个训练动作,多加几组,训练量一直在增加,那不是每次训练都会很到位?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而且人的训练状态总是会有起伏,不可能一直无限制的把训练量跟强度加上去,那加不上去的时候训练就永远无法到位了吗?
另外在不同的目标下,比如我今天就是做一些动作技术的改善,使用很轻的重量练习,那我又该拿什么结果判断呢?其实当你一定要强加一些具体标准,去说只有达到了这些训练才是有效到位的,那么你就相当于把自己限制住,走进去死胡同,不管标准是传说的泵感第九十讲: 充血?泵感?被误导太久的训练秘密,还是我一直希望大家重视的训练重量的进步第116讲:线条or纬度?健身的你在追求什么。
因为每一个人的每一次训练都有可能有着不一样的目标,训练之所以叫训练,而不是叫体力活,是因为我们不只是在移动重量,我们是在针对性的通过一些动作跟器械来实现我们的目的。健身是要有明确目标的,这不管是对长期,还是对单独一次的训练,都是适用的,一定要带着目的去训练。
比如你这次训练的目标是在3分钟的组歇内完成5组5次的引体向上,结果你组间聊天聊了5分钟,下一组玩手机又玩了10分钟,那么即使你完成了5组5次的引体,这次训练也是不到位的;如果你这次训练的目的是孤立的刺激臀部,结果训练完臀部毫无感觉,大腿前侧却酸胀的不行,那你这次训练也是不到位的。
我们再拿卧推来举例,通常来说我们会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边是倾向力量举的让动作更高效,杠铃移动距离更短,整体发力的卧推做法;另一边是健美式的,尽可能的孤立刺激胸肌,让其他肌群甚至三头跟肩膀都尽量少参与的做法。
而我是对力量举跟健美都有一定爱好的训练者。有的时候我训练卧推会希望完成规定计划,举起更重重量,那么我就会用力量举的方式;而有的时候我的训练目的是这次训练要孤立去刺激胸部,寻找充血泵感,那么我就会使用健美式的做法。
如果我在上面这个目的下,使用了力量举的做法去举起了更重的重量,但是忽视了孤立刺激胸肌这个训练目的,我的这次训练就也是不到位的。(不同的运动,不同的目的会导致做法的不同,但我们训练都是为了追求我们自己的训练目的,所以一定要比较分出优劣跟上下是很没必要的事情)
我们有那么多的人喜欢健身,有那么多不同的情况跟目的,如果你在训练前连自己这次的训练目的到底是什么都不知道,却想找到训练是否到位的答案,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的。
在训练前多问问自己,这次训练我的目的是什么,我要实现些什么,我到底想不想把它做好。
如果你想通过这次训练缓解肌肉紧张关节活动度不足的问题,那就看训练完有没有改善;如果你想这次训练轰炸自己的三角肌三个束,那就看训练完有没有十足泵感;如果你就想完成计划,那就看自己有没有按照计划要求的组间休息,组数次数,强度完成;如果你就想出出汗,那就看自己是不是活动了一下出了汗。
当你带有目的性去训练的时候,不单单能更好的去判断训练是否到位,而且到那个时候,你才能说自己是在训练,而只是过来做做样子。
非要定义的话,就相信自己的感觉吧:这次有没有真的尽力,有没有重视效率,训练有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吗,训练完满足吗,虽然答案是肯定的也并不一定代表你的训练就是到位的,但是到位的训练往往会伴随着这些感觉。
虽然我们健身是长期的过程,一次两次的训练决定不了什么,但是如果你连当下这次训练都不在乎,不愿意思考后再实践,那么显然你接下来的长期训练也很难有效,因为你并没有珍惜每次将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