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幸福的乡愁:乡村网红女作家,为家乡历史文化代言

2020-01-23     乡村之声三农中国

中国乡村之声 新春走基层

《幸福的乡愁》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因此,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抓手。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近年来,我国对乡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许许多多的乡村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2020年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国乡村之声推出“新春走基层”特别策划《幸福的乡愁》,多路记者走进曾经采访过的农民画村、诗歌村等村落,回访那些活跃在乡村里的文化人,用鲜活的故事展现广阔农村蕴藏的丰富文化力量。

第四篇

乡村网红女作家

为家乡历史文化代言

在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一场别具特色的春节联欢晚会正在进行,台上表演的节目内容,大多是和春联有关的故事和传说,而台下的观众,全都是来自当地农村的文学爱好者,赵萍萍就是其中之一。

赵萍萍:我以前对春联这些东西不是太懂,像平平仄仄之类的研究得也不够。后来看了网上老师讲的内容,慢慢在这方面就产生了一些兴趣。希望咱们农村多举办这样的活动,因为这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也希望更多的人来传承。

看一场文学春晚,是赵萍萍送给自己2020年的新年礼物。今年48岁的赵萍萍,现在每天除了帮大儿子看孙女之外,剩余时间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看书和写作。

赵萍萍:我感觉到读书改变了我很多,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认识了很多人,眼界开阔了。总而言之,我更喜欢读书了。我很少做别的事情,我只要一有时间,都是看网络上、公众号的内容。

快过年了,最近,赵萍萍的作品大多和“年味”有关。与记者说着话,她拿出一篇还没有发表的新作品大声读了起来,文章的名字叫《冬日里的那道景》。

(赵萍萍在电脑前写作)

赵萍萍:炒玉茭的身体稍稍前倾,左手拉风箱,右手摇锅,风箱开始呱嗒呱嗒,火舌吞吞吐吐,黑黑的铁炉一圈一圈转啊转...

赵萍萍告诉记者,这篇文章写的是一种传统食物——爆米花。每到春节,爆米花都是她们当地不可缺少的一道食物。现在,不管撰写哪类作品,她的灵感几乎都来自于她的家乡。

赵萍萍:写的都是我小时候乡村的生活,有时候我也想写一些自己的东西。以前过年,家家户户都有一车爆米花,我小的时候是抢爆米花,乐呵呵地玩一天,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赵萍萍的家住在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的贺坡村,而她与写作的缘分,与这个小村庄密不可分。2012年,赵萍萍在一次与老一辈的人聊天中得知,自己生活了20多年的村庄,竟然拥有着很多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建筑。于是,喜欢历史的她开始用相机和文字,记录村子里那些历史遗留下的珍贵痕迹。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了网上,没想到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关注。

(贺坡村古街道)

赵萍萍:我其实并没有想到会一下子成了网红。我就是有感而发写一些东西,然后发到网络上,也没有去特别关注阅读量,后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的初衷就是希望我们村能够早日脱贫致富,摆脱这个“穷“字。我想用我写作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贺坡村,让贺坡村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文化历史能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

自此,赵萍萍从一名乡村教师,变身成了晋城市小有名气的网络作家,一个乡村网红。之后,她又陆续发表了多篇文章,不仅遣词造句更加精美,而且还配上了她精心拍摄的照片。而贺坡村也在赵萍萍这些作品的宣传下,被更多人所认识和了解。

(赵萍萍的第一篇手写稿)

越来越多的人专门前来村子里旅游,参观,考察。慢慢的,贺坡村开始小有名气,吸引了来自上海的一家大型旅游开发公司前来投资。

虽然临近春节,天寒地冻,但贺坡村村头的山坡上却是一片繁忙景象。贺坡农林文旅康产业综合体项目在此动工。按照规划,这一项目将历时5年完成,投资3个亿,总占地面积将达到185.82公顷。

刘有才:现在是我们的6栋康养公寓楼,地面基础基本做完了,三个塔吊所在的位置就是咱们康养的地方,6栋楼,每个楼是6层高,入住180户,都是全部是带电梯的。

刘有才是这家旅游开发公司泽州县分公司的副总经理,同时,他也是一位历史文化爱好者。他说,当时他们公司之所以一眼看中贺坡村,就是因为这里的历史文化,以及赵萍萍这样的乡村“文化人”,为乡村历史文化不遗余力的宣传和付出。

刘有才:我们感觉贺坡古村落还是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同时它还有一定的文化色彩,会使人产生一种新奇的感觉。因为他们村里头有历史、有故事,他们自发地编那些书、诗歌,搜集整理了许多资料,而且经常给我们提供一些素材,出谋献策,配合我们的工作,让我们深受感动。

正是因为和这些乡村文化人的交流,现在,刘有才对贺坡村也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畅想中,旅游开发项目的建成,将为贺坡村带去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建军是贺坡村的村支书,随着村里康养项目的建设启动,他的工作也变得更加忙碌。最近,他正在村里做着协调和调研,希望通过流转村民的老房屋,保护和利用好村里的古建筑。

关建军说,现在,对于项目的建设,老百姓们都是举双手赞成,这样和谐的氛围,也让他感到十分欣慰。

(从左至右)关建军、记者韩晓、赵萍萍、刘有才合影

关建军:我们有240多套古民居,现在200套房完成了房屋流转,就是老百姓的房子租给村集体,然后村集体再把房子以集体形式转租给开发商。租金是1平米15块,大概一年收入有1000元。

对于贺坡村如今的发展,赵萍萍同样感到欣慰。现在,赵萍萍仍然在为家乡的发展而奔忙着。她说,自己已经是将近半百的人了,在这个年纪,她已经不在乎她写的文章点击量有多高,写作能为她带来哪些荣誉对她来说也不那么重要。她会继续用手中的笔宣传贺坡村,保护和传承这里的文物资源,为更多的人了解贺坡村打开一扇窗户,为贺坡村厚重的文化遗产扩大知名度。只要能为家乡的文化振兴做出一些贡献,她就觉得非常知足了。

赵萍萍:有人建议村里办个文创网站,我也会给网站写文章,继续以各种方式宣传我的家乡。家乡振兴需要我尽一份力。只要大家需要我,有用到我的地方,我都会尽心尽力去做。

腊月二十一,贺坡村下起了今年冬天最大的一场雪。村里的老房子、古桥、小路全都穿上了一层厚厚的雪衣,大地一片银装素裹,这个小小的村庄正在萌发着新的嫩芽。

在白雪的衬托下,砖瓦房下的红灯笼变得更加醒目,仿佛提醒着人们,新的一年就要来到了。望着眼前的美好景色,赵萍萍再次拿起手机,在备忘录里写下一首新的诗篇:

赵萍萍:大红灯笼高挂,黛瓦青砖,宽阔门庭,大红灯笼在黄昏的喧闹声中高高挂起,喜庆袭满红墙小院,香气四溢,欢声笑语充斥着犄角旮旯,浓浓的年味,感染了一盏盏红灯笼。

记者:韩晓

新媒体编辑:韩晓

监制:王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5k9228Bgx9BqZZI8Ymw.html




柱子上学记

201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