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在厨房洗碗,3岁半的二宝坐在马桶上拉粑粑,突然大声地喊到:“妈妈,你快过来,快点!”听到孩子急促的喊声,我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赶紧跑进了卫生间。二宝呆萌地望着我,指着马桶里的污物,笑眯眯地说:“妈妈,你看我拉肉肉了。”
“赶紧冲掉吧,好臭啊!”我以为是二宝的恶作剧,没太在意,赶紧按下了马桶的冲水按钮,二宝见我对他的话不感兴趣,有些生气,拉着我继续说道:“妈妈,我真的拉肉肉了,你没看到吗?”
大宝听到二宝的话,笑得直不起腰,“什么,你拉肉肉了?哈哈……”二宝见到所有的人都不把他的话当回事,着急地要哭,“哥哥不要笑,不要笑,我今天在幼儿园吃肉肉了,所以我拉出来的是肉肉。”大宝听罢笑得更无法自已了。
我将笑得听不住的大宝赶回了他自己的房间,拉过二宝,安抚他的情绪。对于三岁的孩子来说,我是无法跟他解释清楚食物吃进嘴巴,经过消化吸收,食物的状态已经发生改变的事实。因为孩子的因果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由于受到因果认知水平的限制,3—6岁的儿童经常会说出一些令人捧腹大笑的话,或者做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大宝四岁的时候,家里曾养过几条金鱼,有一天大宝问我:“妈妈,冬天来了,鱼是不是也怕冷啊?”我回答说:“当然了,你看河里的鱼都不见了,它们都躲到冰下面去了。”然后我家的几条金鱼就变成了水煮鱼,原来,大宝担心冻着他的金鱼,就将我装在保温杯里的热水全倒进了鱼缸……
大家对我以上列举的两个例子熟悉吗?您家孩子是不是也做出过一些让你感到既好笑又无奈的事情呢?下面我们详细说一说3—6岁儿童的因果认知水平有怎样的特点,就能理解孩子的言行了。
1.幼儿园小班的孩子
我家二宝现在就读幼儿园小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法发现和理解事物形状发生改变的原因,所以,我家二宝才会认为他吃了肉肉,拉出来的也是肉肉。
比如,看到马路上的汽车,你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跑啊?他有可能会回答你因为汽车有轮子,他是不会想到是有东西带动了轮子,才让轮子跑起来的。
再比如,大冬天孩子要吃冰淇淋,你跟孩子说:“不能吃,天冷了,吃冰激凌会肚子疼。”可不管你怎么说,他都会哭闹着要吃冰淇淋,或许你会认为这孩子脾气太倔了,甚至会忍不住打他,可你知道吗?孩子并不能明白冬天吃冰激凌与肚子疼有怎样的因果联系,他只记住了你不让他吃,他感觉很不舒服,不管你说什么,他就是想吃。
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生活经验的增多,比如他曾经因为吃了冷的东西,引起了肚子疼,那么,下次他再想在冷天吃冰激凌时,我们在和他讲吃冰淇淋会肚子疼,他就会将冷天吃冰激凌与肚子疼之间建立起因果联系,就不会哭个没完没了。
2.幼儿园中班的孩子
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年龄在4、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任何事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有意识地,和他自己是一样的,比如他会认为月亮也会高兴,也会伤心,还会流泪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我是这样的,所以他们也是这样的”。
比如,孩子会用热水浇花,他的理由是“我喝凉水会肚子疼,用凉水浇花,它也会肚子疼。”我朋友家养了一只可爱的京巴,有一天她午睡醒来,看见她五岁的儿子正拿着剪刀剪狗毛,还得意洋洋地说:“妈妈,你看我给它设计的发型怎么样?”朋友瞬间哭晕在厕所。
3.幼儿园大班的孩子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生活经验相对来说,已经比较丰富了,但是他们在进入具体运算思维(7—11岁)之前,他们依然无法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对于熟悉的事物或者经历过的事情,能够很好地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但是对于一些不熟悉或者比较复杂的事物,他们依然还是会想当然。
比如,我们拿两个大小一样的杯子装同样多的水,让儿童观察,让他们确认两杯水是一样多的,然后我们当着孩子的面,把其中一杯水倒入量筒中,再让孩子比较量筒中的水与另一个水杯中的水,会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会做出错误的结论。
有的孩子会认为量筒比水杯高,与水杯比较起来,液面更高,所以,他们认为量筒中的水多,也有的孩子会错误地认为量筒细,水杯粗,所以水杯里的水多。当然有些孩子是能够明白守恒的道理,得出两个容器里的水一样多的结论。
了解了幼儿的因果认知特点,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了,而不是把孩子的哭闹看成是无理取闹,脾气倔强,只有当我们和孩子的视角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时,才能更好地爱护我们的孩子,其实我们的孩子很可爱,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