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鸦片大王”利希慎

2019-12-11     正月三草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提起利希慎家族,不少香港人都会联想起两点─鸦片与铜锣湾。利希慎家族可以说是香港一个显赫一时、富过数代、在今天仍旧极有影响力的家族。


利希慎(1884年-1928年4月30日)。利希慎继承父业,贩售鸦片,牟得暴利,再投资房地产,是港澳的“公烟(鸦片)大王”。虽说当年贩卖鸦片是合法,毕竟是损人利己的偏门生意,当时有一首顺口溜在香港广为流传:“利己害人,欺贫重富,神憎鬼厌,街知巷闻。”首三句的开头三字,就是利希慎的广东话谐音。




家族发迹与人力资本突破

鸦片与铜锣湾是利希慎家族的两大历史标志,前者与英国殖民地管治香港时推行鸦片合法化政策,利希慎曾取得港英政府专利权经营鸦片贸易有关;后者则与利希慎在发财致富后,立即将大部分财产转移到地产业,购入当时仍人迹罕至、未有太多发展的铜锣湾山头,成为家族日后的根据地有关。

要讲述利希慎家族的故事,当然要从利希慎的父亲利良奕和叔父利文奕这一代的创业事迹说起。

欧洲人在19世纪之初,曾因无法扭转贸易顺差问题向华输入鸦片,因而改变了贸易格局。更为严重的则是,当鸦片贸易遭到满清政府禁止时,借故挑起事端,然后发动侵略战争,结果自然是军力落后的满清大败,接着满清政府迫于形势被逼签订城下之盟的割地赔款与香港开埠。西风东渐与农村经济濒于破产的情况下,沿海地区乡民只好一浪接一浪的漂洋出海,到外谋生、淘金。

居于广东新会的利良奕、利文奕兄弟,一如大多数没有太高学历的乡民,属于靠劳力谋生的人群,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美国东岸“淘金”浪潮所吸引,远赴美国旧金山寻找机遇,然后在积累一定资本后做起了小生意。但是,到了19世纪80年代,由于遭遇美国的排华运动,兄弟俩选择返乡。但回到新会后又觉得农村地方不利商业,发展有限,因而转道香港,在港岛中上环华人聚集的地方,开办一家名叫礼昌隆的贸易公司,做起南北百货生意。

1884年,利希慎在香港出生,长大后被父亲皇仁书院念书,令他不但学到现代知识,了解世界形势,同时也习得中英双语。自皇仁书院毕业后,由于利希慎掌握中英双语,他在商场上闯荡时就有了更大优势,因为在当时的香港,要进行重大贸易交往必须与殖民地政府打交道,以英语沟通势所难免。但当时大多数华人的教育水平有限,文盲不少,中文已不太灵光,更遑论以英文沟通了。故利希慎这种双语俱佳,且有现代视野及学识的人才变得炙手可热,一毕业即招来不少人赏识垂青。

利希慎走进社会大门便有很多商界人士向他招手,希望纳之于门下,但他志大气锐且一心想有一番作为。所以他不但放弃加入家族企业,协助父亲及叔父打理那家狭小的礼昌隆,与一众兄弟及堂兄弟争工作,也对纯粹“打工”的招手不感兴趣,而是与一批具有实力的华商合组公司,并于20世纪初组成一家专营鸦片贸易的公司─裕兴公司,经营本小利大但却非很多正派商人愿意为之的鸦片生意。裕兴公司成功取得港英政府的专利牌照,利氏也踏入了操赢计奇但却属于“偏门”生意的事业,此举不但左右了利希慎一脉日后的前进轨迹,亦决定其命运与盛衰,影响可谓至为深远。

虽然裕兴早期的生意颇为顺利,能为众多股东带来盈利,但后来却因中国政局发生巨变,满清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生意受到影响。股东间对鸦片市场前景的看法也出现分歧。利希慎则因看好后市,决定人弃我取,趁鸦片价格大跌之时以另一公司的名义入货,此举虽令他获利丰厚,但却留下被其他股东质疑的口实,随后更演变成与股东间的纷争,在1914年甚至闹上法庭。

虽然官司纠纷 (前后长达4年,即1914年至1918年) 令利希慎花了不少精神与财力,但最后的胜诉却又令他有了继续上路发展的资本。而当时港府已逐步收紧鸦片贸易,但澳门政府则继续其鸦片专利政策,驱使利希慎将发展目标投向澳门,并在那个与香港一衣带水的小城市展开鸦片生意。利希慎经营中的一项重大举动,是将生意中的大量利润,投放到物业地产之上,于1923年间从渣甸洋行(后来的怡和洋行)手中购入铜锣湾一个山头的大片土地,日后成为家族长盛不衰的最重要依托。

鸦片专利生意的盈利丰厚,自然吸引黑白两道三山五岳人物垂涎,所以一直是非相随,争拗不断,利希慎不久 (1927年至1928年) 又卷入另一场同样轰动社会的官司,而这次的诉讼一方更是澳门政府的官员,连澳门总督和夫人亦牵涉其中。对于这场官司,利希慎同样表现得无所畏惧,据理力争,像上次一样虽然面对巨大压力,但最终于1928年4月的裁决中获胜,写下香港历史上两次卷入巨大官司,但两次均大获全胜的纪录。

可是在赢得官司不久的4月30日中午,利希慎在人流如鲫的中环闹市一家茶室门前遭刺杀而死。

至于由此引起社会关注谈论纷纷的话题,则有几点:

(一)凶手为何能在行凶后全身而退,日后也一直没被捉拿?

(二)背后的指使者到底是谁?因何种深仇大恨要置利希慎于死地?

(三)家大业大,拥有一妻三妾七子七女的利希慎一家,会否因为他的突然去世,出现争家产、内部争斗,甚至家族从此四分五裂?

(四)早前购入的大批物业地皮,由于不少曾在银行做了按揭,会否因此被收紧信贷而令企业陷入困境?


原配当家应对危机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利希慎被杀后,过去一直没过问家族生意,生活极为低调的元配夫人黄兰芳,自成为家族中的女家长后,却表现出出人意料的坚毅和果断,既能抑压诸妾与子女们的潜在争拗与离心,又可成功争取到主要借贷者─渣甸洋行大班(后来的怡和洋行)和汇丰银行─的信任与支持,成功化解家族潜在的巨大危机,从而使利希慎家族能转危归安的核心。

首先,据家族中人指出,黄兰芳是来自同属新会商人家族的大家闺秀,所以并非一般士人家族般执着于“无才便是德”,而是年幼时已接受家庭教育,拥有一定学识,知书识礼。在香港这个商业社会中生活,让她掌握了世界形势与商业信息,对物业与股票等投资也常有接触,所以能在危局面前不至于空白一片,全没认知。

更加不容忽略的,当然是那些年纪已长的子女们 成为她的重要依托。

利希慎,虽然妻妾子女成群,便他除了精明经营生意,还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为子女们寻找著名学校,让他们接受良好教育,还请了家庭教师,传授不同知识。其中又以教授国学,重视中文基础与传统文化。当子女年纪更长,利希慎将他们送到国内外名校学习,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将利铭泽、利孝和、利舜华、利舜英两子两女送到英国,前两人分别进入牛津大学的工程学院和法律学院,两女则在英国念高中,预备升读大学。另一儿子利荣森被送到燕京大学,入读文学院。同样年纪较长的儿子利铭洽,则留在香港,相信是进入了皇仁书院 (利希慎曾任皇仁书院旧生会会长,利铭泽亦曾在该校就读,后留学英国)。其他子女如利荣杰、利荣康、利荣达、利舜贤、利舜琴、利舜豪、利舜仪和利舜娥 (利希慎被刺三个月后才出生) 等,则因当时年纪尚幼而留港完成小学及初中教育。

利希慎被杀时,虽有部分子女尚未成才,但长子利铭泽已在牛津大学毕业,刚成家立室,计划升读研究院;次子利孝和是法律学院二年级学生,成绩优异;三子利铭洽中学毕业后已加入家族企业,协助父亲打理业务;四子利荣森则刚进入燕京大学。因此,当危机发生时,年龄较长的儿子即被召回黄兰芳身边,协助她应对难关。

黄兰芳虽为一介女流,在那个年代不被视作家族的人力资本,但她却能在临危授命中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一方面遏止了妾庶之间的明争暗斗,甚至利用危机意识凝聚一家,化解家族内部离心;另一方面则抵御了外界的虎视眈眈─尤其是利希慎生前结下的仇家与对手,可见她的精明与领导能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m2p9G4BMH2_cNUgfP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