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这些民主党派成员是中华之光

2019-12-12   团结报党派e家

12月6日,2019第七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

本届评选活动于2019年8月启动,来自全球五大洲的300位候选人经层层遴选,最终经评委会投票产生了10位年度获奖人物以及1个获奖集体、1个致敬奖。分别是:

56年用心守望文明的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用生命的故事诠释女排精神的

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

用雕塑语言与世界倾情对话的

雕塑家吴为山

继承父辈伟业、促进中印文化互鉴的

学者谭中

中葡友谊的

杰出代表蔡文显

点亮中日舞台的

优秀制作人颜安

深耕中国文化的

格尔特·卡明斯基

徒步行走中国的

文化使者麦克·贝茨夫妇

为中白友谊砥砺前行的

白俄罗斯前副总理托济克·阿纳托利

京剧国际化的

推动者魏丽莎

集体奖颁给了创办于2002年、被誉为全球汉语“奥林匹克”的“汉语桥”。

此外,本届还新增了致敬奖,颁给了“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这些闪亮的名字中,有两位是民主党派成员:周有光(民盟盟员)和吴为山(民盟盟员)。

周有光:“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1906年1月—2017年1月),男,汉族,江苏常州人。1957年加入民盟。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周有光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中、英、法、日四种语言。早年专攻经济,近50岁时转行,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他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85岁以后开始研究文化学问题。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周有光的一生先后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他就像自己的笔名“有光”那样,一生周全而有光。他横跨经济、语言、文化三大专业,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参与《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他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他参与主持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译,连襟沈从文笑称他为“周百科”。他还是为数不多的曾与爱因斯坦谈笑风生的中国人,评价爱因斯坦“没有架子,衣服穿得还没我好。”

周有光曾说过:“我对语言学和文字学是外行,参加文字改革工作是偶然。我的孙女上小学时有一次对我说,‘爷爷,你亏了!你搞经济半途而废,你搞文改半路出家,两个半圆合起来不就是个0嘛’,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写照。”

暮年的周有光依然工作

显然,这是周先生的自谦与自嘲。虽然周有光无论在国内求学还是海外留学学的都是经济专业,但是他在青年时代便对国语罗马字运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感兴趣。上海解放后,他曾写过《中国拼音文字研究》、《字母的故事》等书籍。

1954年底,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改组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直属国务院,周有光任委员。1955年秋,周有光应邀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文改会”希望周有光留下,当时周有光对“改行”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可是在那个盛行“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思想的时代,周有光的思想工作很容易就做通了,最终他留在了“文改会”第一研究室任主任

拼音这个悬而未决的议题,光是采用什么样式的字母,就引来各路专家争执不休。一番波折后,深思熟虑的周有光提议:不妨就采用拉丁字母。

在这个提议得到通过之后,三年的时间,周有光用26个拉丁字母作为注音基础,主持编写了今天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这三年,寒来暑往,专家们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反复推敲、试验、分析,为现代汉语一个字一个字地定形、定音、定序、定量。

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决议,同年,汉语拼音成为全国小学的必修课。方案公布以后,当时全国的扫盲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及至年迈,参与拟定《汉语拼音方案》依然是周有光心中所骄傲的一件事情。他曾对人民大学出版社编审、《静思录》的责编廉萍说:“你看,小保姆手机发短信,用的就是我的拼音。老伴90岁学电脑,也要学拼音。”

在周有光100岁的时候,他曾经写道:“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

1933年4月30日周有光与张允和结婚

周有光与“合肥四姐妹”之一张允和的爱情故事也令人津津乐道。两人在1933年结婚。张允和曾说她和周有光热恋之时“适逢有光下岗、待业”;而婚前周有光曾对张允和说“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张允和则答曰“幸福是要自己创造的”。由此,两个人的爱情,历经近70年风雨,却始终琴瑟和鸣,情比金坚。直至2002年8月14日,张允和去世。

周有光夫妇和“连襟”沈从文夫妇(左起:张允和、周有光、沈从文、张兆和)

吴为山:用雕塑语言与世界倾情对话

吴为山, 1962年1月生于江苏东台,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香港中文大学荣誉院士,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院长,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曾获攀格林奖洛克菲勒首届中国艺术年度人物大奖。韩国仁济大学名誉哲学博士。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成员,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会员。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

30年来,吴为山专注于中国文化精神在雕塑创作中的渗透与表达,500多件具有时代影响力的中华古今人像作品,如同一个个鲜活的时代坐标,记录着中国历史的足迹,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孔子》青铜塑像

2017年,一尊高达4.5米的《孔子》青铜塑像矗立在了巴西库里蒂巴市政中心的广场上,这座广场也因此被命名为中国广场,无数路经此地的民众,从这位古圣先贤祥和、淡定的微笑中,领略到了中国历史的深邃悠远和中国人的智慧光芒。这座雕像的作者就是吴为山。

2019年5月,正值达•芬奇逝世500周年,吴为山以一尊《达•芬奇与齐白石》的雕塑作品,展开了一次中国文化与世界的交融和对话。这部作品后被意大利艺术研究院收藏,并永久立于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

伫立在乌克兰基辅国立大学的《灵魂之门》雕塑,形如两本翻开的书页,一边是中国诗圣杜甫,一边是乌克兰英雄诗人舍甫琴科,两个来自不同国度的人物,彷佛共赴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之约。

吴为山的作品被誉为“表现了全人类的灵魂”,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他用时代造像讲述中国故事,用雕塑语言与世界倾情对话。

2003年,他的作品《睡童》,获得英国皇家“攀格林奖”,他是该奖项设立50年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艺术家。

2012年,他摘得了“法国卢浮宫国际美术展”唯一雕塑金奖,是该奖项设立122年以来,第一位获奖的华人艺术家。

2018年当选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继著名画家吴冠中之后当选该院通讯院士的第二位中国艺术家。

“中国的当代雕塑饱含着中国的理想,如果把中国的雕塑立到世界,就是把中国的精神立到了的世界。在世界文化的交流当中,我认为,不仅是雕塑,其他艺术领域的专家都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艺术和文化,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带到世界,为世界文化的创造带来启发,丰富世界的文化。”吴为山说。

吴为山获颁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新闻背景

《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创办于2012年,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中国文联、中国侨联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旨在表彰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国内知名人士、海外华侨华人、外国友人和团体机构。自2012年开始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作者 _ 团结妹

本期编辑 _ 何佳伶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