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长青厂,还记得那个山沟沟里的事情吗?

2019-11-25   宜丰会长大叔

长青厂原称国营第二0六厂(即国营长青机械厂),始建于1966年,隶属第五兵器工业部管辖,位于江西省宜丰县黄岗乡东坝的一个山沟沟里。在这纵深山沟的两侧边,山峰流下许多股清泉,在沟凹里汇聚一条小河,清澈见底,一条从南至北公路沿着山谷弯弯曲曲的小河纵贯全厂,大约三公里长。当时为了管理方便就依据山貌地形取名叫“一号沟至九号沟”。

位于江西宜丰县深山中的的原国营长青机械厂,军工代号“206厂”,生产高射炮瞄准具等设备的车间建在山洞中。1992年,长青机械厂整体迁往宜春市。

1966年5月10日,根据国家计委、国防工办1966年5月7日《关于高射炮武器建设方案的批复》,第五机械工业部等单位正式确定国营长青机械厂建在当时的宜丰县双峰公社东坝。

宜丰县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麓,境内大部分是山,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山高林密。

206厂始建于1966年,是江西三线建设的代表之一,实现了当年批复、当年设计、当年建厂。

建厂伊始,206厂陆续从497厂(重庆望江机械厂)、447厂(包头第二机械厂)、617厂(包头第一机械厂)、618厂(北京北方机械厂)、847厂(西安)、127厂(齐齐哈尔)、674厂(哈尔滨)、636厂(长春)等老厂调入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

厂区建在东坝山沟内约四公里的范围内,两个产品车间设在五个并列的山洞中,洞门之间相距50米左右,洞底部横向贯通,洞上方有通风管道。洞门设计要求不但防火防弹,还可抵核爆炸冲击。

1969年,国营长青机械厂生产的首批样机“五七”电传系统和“三七”瞄准具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

1973年,宜丰县发生了罕见的特大山洪,部分职工宿舍和厂房被掩埋,道路桥梁冲毁,通讯、电力、交通全部中断。

宜丰县委县政府迅速组建了一支百人组成的扁担队,翻山越岭,将大米、蜡烛、手电、食盐、蔬菜、等救灾物资送到长青机械厂。

上世纪80年代,206厂实行“军转民”,1992年整体迁往宜春市袁州区南郊,老厂的所有建筑由所在地宜丰县政府接管。后来,原长青机械厂生产军品的一个山洞成了娃娃鱼养殖基地。

2016年10月16日至18日,为了纪念长青机械厂建厂50周年,原长青机械厂老职工及其后代共500人回到老厂,重温当年的时光。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86岁,年龄最小的23岁,是随母亲一起来的。

老厂搬迁到宜春后,经常有一家家带着自己亲人、朋友、老同事、老同学等相约结伴到老厂来看看走走、拍照留念。每当看到这里的厂房、宿舍等房屋全部被拆除,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现面貌全非,留下的断墙残壁,碎块的混泥土中也长满了各种大小树木,荆棘和杂草,人们对当年工作、生活的环境只能在回忆中了。但仍然可以找到自己曾经工作、生活居住过的旧址地方,遐想对过去创业、童年的一些美好回忆,讲述给后人听了,已成了一段历史往事。

现保留最完整的房屋,只有“二号沟”保卫科(厂派出所),“三号沟”桥头的俱乐部,“四号沟”医院路边的一栋宿舍,原四车间的山洞机加厂房也被封洞。只能听到路边哗啦啦的小溪流水声,还是那样的清澈、熟悉。

通往二车间、八车间的水泥马路清晰可见,潮湿的路段也长满了青苔,马路两边的小草、荆棘也快长到路中间来了,生长在路边丛林中的野果“牛卵坨”也比以前更多了,吃到嘴里还是当年的味道,回想起来有点流口水了。还记得当初这条生产专用公路,每天上上下下的干部、工人、车辆川流不息,是那样繁忙的工作景象,夜里还经常听到打猎放枪的声音,现都一去不复返。

原国营第二0六厂(即国营长青机械厂)

始建于1966年

隶属于第五兵器工业部管辖。

地处九岭山区,

位于江西省宜丰县黄岗镇东坝,

曾拥有职工2000人

曾经的大厂终究还是敌不过时间的摧残

原本庄严的厂房

如今只有它那旁边的绿植才真正见识到

长青厂的起起落落!

2016年,当长青厂迎来建厂五十周年之际,热心的长青人自发组织筹备联谊会,历经半年的准备工作,长青筹备小组会正式向全厂己离退休干部、职工,以及在外工作的长青人发出邀请,大家从全国四面八方相约来到了长青厂。最东的来自上海、苏州,最南的来自广州、深圳,最西的来自重庆、贵阳,最北的来自长春、北京,中间的还有来自长沙、湘潭、合肥、安徽、杭州、西安以及江西本省市等等,共计500余人。

2016年10月16日上午,载满来自全国各地的长青人的大巴车缓缓驶进长青厂时,早已在道路两旁等候的迎宾队伍依次排开,载歌载舞、锣鼓喧天,像迎接亲人一样的热情,欢迎在外地的长青人“回家”。当大家纷纷下车走在长青厂生活区的道路上时,是那样的踏实、亲切,一个个都是在东张西望,在人群中寻找自己最熟悉的人,许多人见到老朋友是那样的亲切,激动的迎面握手、拥抱,大家的眼眶都湿润了,情不自禁的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许多人离退休后离开长青厂,回到各自家乡安享晚年,一晃就是十几、二十几年没见过面,今日再相逢虽然都是已满头白发,个个显得精神抖擞,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有的父辈因身体原因参加不了这次相聚,让其子女前来,有的还带了视频问候,还有的没见到的熟人把想要寻找的名字写在一张硬壳纸上,双手举起,在相聚涌动的人群中打听,有的如愿以偿相见,可有些人却成了终身遗憾,这一幕幕感动的场面,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体会深刻。当我一边回想一边写稿时,我都是含泪书写,手稿纸几次都被泪水映湿,眼晴模糊了一次又一次,不仅让我太感动了,所有目睹这场景的人都被感动了。

在很长时间里,三线厂都是以相对隐秘的方式存在的,就像是一个个独立的王国,享受着特殊的待遇,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然而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袭来,这些国营的军工企业产品销路受阻。在市场化趋势下,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不 善、交通不便而纷纷面临破产。三线人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结局——转产。对数百万的三线人来讲,从那时开始,一条衰落、破败的下坡路也就此展开。

  长青厂当年的辉煌现在只存在于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里。

  这就是长青,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一个我不舍得忘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