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慢”也是一门艺术

2019-08-26   焦点视界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事缓则圆”,叫“慢慢来”,最近我深有体会。

2014年的年底,经过前后几个月时间的产品结构和市场分析,我决定上马一个系列的8款产品,预算设计费加上模具费60多万,对于一个小公司来说,是一次大手笔的投入,从开始设计到最后模具出来,中间多次修改调整。我要求产品团队一定要做出高品质的产品,半年后第一批产品试产出来,感觉挺满意的,然后开始给不同客户寄送样板和报价,陆续收到反馈,价格高了,造型不够新颖。因为过于追求高品质,材料全是用最好的,成本自然就高了,报价也免不了比较高。这个系列产品,到现在快两年了,只走了几个样板单,不要说盈利了,离收回投资成本都遥遥无期。

我开始反思,在规划这个项目的时候,为什么不一款一款来呢?这样即使不成功,投入的资金也不多啊,如果开始做一到两款,拿去给不同老客户评估下,多听下他们的反馈,也不至于现在这样啊,当初全是凭我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头脑发热,于是哗啦啦全部上马,结果没有可挽回的余地了,真是多么痛的领悟。

对于大多数公司老板来说,把一个产品从一个概念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花的时间越短越好,这样可以快速展示给客户,以期早点收回前期投入,特别是中国的公司,什么都讲求要快,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老板们见面,也经常互问,你最近在搞什么新产品啊?好像没有做什么新产品,就是在白混时间。

这些年我也一直密切关注国外的同行,特别是一家意大利的公司,是我所在行业的佼佼者。我看他每年最多推出两款产品,有的年份一个新产品都没有,但每一款都是精品。就拿一个简单的灯罩来说,我们这边基本是讲求实用,设计成一个火焰的造型就可以了,但看到这家公司做的灯罩,真是不得不佩服,一个小玩意可以做得很有设计感,典雅大方,不仅仅是设计师花了心思,也是时间慢慢打磨的结果。和自家的一比,真是不好意思了,就好比我们吃饭还处于满足温饱阶段,而他们已在讲究吃得开心愉快,吃得有营养,不在同一个追求档次。

与其快速搞出一堆市场并不怎么认可的产品,为什么不学学国外同行那种耐心?慢慢地设计,慢慢地推出新品。有句话说得很好,不要走得太快,那样灵魂会跟不上的,我们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是时候慢下来用心做精品的时候了。

因为,慢有时候也是正确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提到慢,也想起中国的一些客套话:您慢聊或您慢吃,不着急。

去年九月初,收到意大利客户Nico的询盘,里面有一份表格,列出了五款她需要的产品,附有详细的尺寸和材料,都不是我司现有产品,但比较相近,于是我就大概估了份产品单价和模具的成本发了过去。当天我又收到了几个国内同行的邮件,发的询价表也都是Nico的这份表格,我知道Nico是在全国海选了,随缘吧。

十月中旬,我都快忘了这事的时候,收到Nico的邮件,说她和她经理Alberto在参加广交会,住在虎门的一家酒店,叫我去酒店见她们,因为去过意大利多次,也跟无数意大利人接触过,所以跟意大利人打交道还是挺有信心的,但又想到,他们在网上给那么多工厂发过询盘,又去了广交会,这次去见面有希望吗?

最后,还是决定去了,就当去见个朋友吧,平常心,反正晚上也没什么事。

那晚下着雨,我先简单吃了个晚饭,然后驱车去虎门,酒店的位置和档次都挺不错,每天有专车往返广州展馆和酒店,一看价格最多只有广州同档次酒店的一半,难怪这家酒店虽然离广州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也住满了参加交易会的外商,更方便的是,这酒店的WIFI居然可以直接翻墙,随意快速打开国外网站,非常贴心。

在大堂见到Nico和Alberto,他们刚从广州回来,还没吃晚饭,邀请我一起进餐,边吃饭边聊天。他们来自意大利北方的都灵,20多年前她老板就开始和中国的工厂做生意了,目前供应商主要在山东和河北,说了些他们和中国工厂打交道的感受。有遇到一些挺好的供应商,质量稳定,价格也挺棒,合作起来不怎么操心;也有很不愉快的经历,比如有工厂在接单前说的是一回事,订单确定后又是一回事了,有的工厂还经常涨价格,搞得他们很被动,因为寻找一个新的供应商要花很多时间。

我也聊了些我在意大利访客和旅行的见闻,笑侃意大利南北风物人情之差异,感觉Nico和我年龄差不多,就直接问她年龄,居然同年同月,我只比她大15天,都觉得挺有趣的,聊得挺开心,像老朋友见面一样。她说9月的时候发了很多询盘给不同厂家,我的回复速度最快,价格也不错,经过一番比较,她选了三个供应商见面,说既然我对意大利市场比较熟悉,知道客人的需求标准,相互又聊得来,那就合作吧,不用再见其他两家了,先挑两款开始。不知不觉间,聊到了近十一点,我不得不回家了,合影留念,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

其实后来找材料商准确地核算材料成本时,才知道犯了错误,有一个不锈钢的基座,以前没接触过这个材料,我以为很便宜,结果是我预算的三倍,还有一个升压电子元件的成本也超过我的预期,还好之前留了点还价空间,虽然最后利润非常薄,但只要不亏本,我也就不抱怨了,没跟Nico提这个事情,因为说出来的话,就会留下不专业,报价随意的不好印象,只要我能把这两款做好,让客人满意,后面别的款式我就可以有正常的利润了。

这次能跟Nico合作,除了在产品知识方面比较专业外,重要的一点是跟她能聊得来,我去意大利的旅行经历,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话题和谈资,所以才能坐下来慢慢聊,聊了很长时间,而不是那种枯燥的人,见了面就只能谈工作、谈三两句就再没话可说。Nico作为同龄人,也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沟通起来没多少距离感。

我想,这大概也是慢聊的魅力吧。

想要获得更多干货?那就关注《焦点视界》微信公众号(focusvision)吧!


(本文首发于《焦点视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