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网信办共同启动2019年“金融知识普及月,金融知识进万家,争做理性投资者,争做金融好网民”活动。
本次活动具体涵盖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普及金融基础知识,弘扬金融正能量;二是开展保险知识普及教育,倡导诚信保险理念;三是开展私募基金专项教育活动,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四是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及时进行风险提示;五是数字化开展金融教育,提升普及活动有效性;六是争做金融好网民,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我们今天的话题将围绕“金融知识普及月”的主题内容以及“资产新规下的理财转型”展开。
嘉宾:上海银行业金融知识辅导志愿讲师 王颖
Q:近年来,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移动支付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但在“便捷”背后,仍存在诸多风险制约因素。能和我们介绍下有哪些风险或安全问题吗?
A:移动支付,确实涵盖了我们生活的多种领域,公交地铁、餐饮、超市便利店、公共缴费、自助售货机、校园、医疗健康、交通罚款等,我们在使用的同时,很少会关注或者思考其中的风险隐患,那么借此机会,我和大家总结梳理一下可能会遇到的情况,以便大家在日后的使用中能警惕这些风险隐患。
首先是传统业务带来的风险。手机终端固有的业务包含短信、彩信、语音等。在用户利用短信、彩信方式完成信息传递和移动支付时,黑客可能会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窃取其中的关键信息。同时,不法分子仍利用诈骗电话和群发短信诱骗用户,达到骗取用户钱财的目的。
举两个短信诈骗的例子:“李某某,您家庭使用电费总结,请您尽快到营业厅缴纳电费,家庭电费统计下载查询点击连接*******”;“根据网络刑法明文规定,严厉打击网络诈骗!由于您的微信账户尚未二次实名认证,即将冻结账号,请点击下面链接重新认证:*******”。这些链接就是通讯软件中的木马链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业务带来的风险。
其次,是移动终端丢失带来的安全风险。移动设备特有的威胁就是容易丢失和被窃,无论是个人原因或者是被盗窃,丢失意味着拿到移动设备的人就可以进行移动支付、访问内部网络和文件系统等,给用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三,是移动操作系统及app应用软件的漏洞带来的安全风险。目前,市场上出现大量能够实现移动支付的App,在实现移动支付基础业务功能的同时,均在App中增加各类金融服务,包括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P2P借贷、众筹等,部分甚至是非规范、处于灰色地带的投融资产品。
最后,是二维码支付的安全风险。现在“扫一扫”成了不少人的习惯,殊不知这个动作背后也隐藏着大风险。不法分子可以将木马病毒、钓鱼网站链接或者木马病毒伪装成二维码,诱导他人扫描,窃取支付敏感信息;同时商户二维码也容易被篡改和编造。
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李女士经营一家网店,前不久,一位买家在准备支付时,希望李女士通过扫描二维码方式进行结算。李女士为得到对方“好评”,便用手机扫描了对方发来的二维码,随后出现一个链接网址,点击后很久也没显示成功,且手机变慢。李女士立即用电脑登录支付宝,发现银行卡上的9万元已被转走。这是典型的木马病毒二维码诈骗。
Q:确实,现在移动支付非常方便,出门不用带一张钞票,只要揣着手机,就可以到处吃喝玩乐,移动支付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隐藏着各种风险,那么面对诸多安全隐患,我们该如何看好自己的“手机钱袋子”呢?
A:移动支付要安全,自身保护是关键。
首先,从手机设备来说,定期对手机进行清理有助于发现异常软件。这里特别强调一下手机丢失的情况如何应对,应立即致电运营商,挂失、冻结SIM卡,及时到运营商网点补办手机卡(移动、联通、电信)。然后冻结微信(http://110.qq.com)、支付宝(95188)和手机银行账户,手机银行账户冻结通过拨打银行客服电话或到网点办理,云闪付挂失同此方法。
其次,从信息、密码保护方面来说,手机要设置锁屏密码;支付软件不要设置自动登录,取消记住用户名的设置;设置支付密码最好不要用自己的生日、手机号码,比较容易被破解;最好还设定消费限额,防止损失的扩大;在更换手机号码的时候,要及时解除微信、支付宝等网上支付平台与手机号的绑定,从而有效避免移动支付账号被盗取盗刷的发生。在进行交易验证时,通过短信验证码的方式进行验证时,验证密码不要泄露给他人,同时注意验证时效,不要轻易复制突如其来的验证码。
此外,从外来信息及业务产品来看,不要轻信网上的优惠信息或抽奖信息,对于一些来历不明又带有优惠活动的二维码不要盲目扫描,比如是街边广告,宣传单,网站弹窗上的二维码需要提高警惕。开通二维码支付时,应设置一定的交易限额,账户资金变动短信提醒,提高资金的安全性。不要随意点击来历不明链接或视频;不要轻信所谓公检法机构的“安全账户”。
金融消费者只有在全面认知风险,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后,才能安全的畅享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Q:随着人们经济活动幅度的扩大,个人征信情况被更广泛地运用。随之而来的很多问题也被大家所关注,例如:网络平台的借款逾期,会影响个人征信记录吗? 一次失信,会终生记录吗? 信用报告里有“呆账”记录,怎么办?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接着今天的话题。
现在有些老百姓在网络平台进行借款,例如支付宝借呗等等,这些网络平台的借款逾期,会影响个人征信记录吗?
A:首先来了解下,征信报告是信用历史的客观记录。记录借债还钱、合同履行、遵纪守法等信息。它记录了基本信息:包括身份信息、居住信息、职业信息等。
信贷信息:指借债还钱信息,信用报告中最核心的信息。非金融负债信息:先消费后付款形成的信息,如电信缴费。公共信息:社保公积金信息、法院信息、欠税信息、行政执法信息等。查询信息:过去2年内,何人何时因为什么原因查过您的信用报告。
可以看出,它的信息来源广泛,包括银行等放款机构、公共事业单位、法院和政府部门等,部分网贷平台的贷款及还款情况也纳入个人信用报告,例如支付宝借呗、腾讯微粒贷等,逾期都会计入不良记录。
Q:那一次失信,会终生记录么?
A:个人信用报告会记录逾期还款的不良信息,对将来办贷款、信用卡等都有影响。
Q:那发现之后马上还清,是不是就没有不良信息了呢?
A: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自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保留5年。
Q:5年还挺长的,那还清欠款直接把信用卡销了,是不是就没有记录了呢?
A:不会。信用卡出现不良后可以还清欠款,立即销卡。24个月后,信用记录中仍然展示不良记录,且无新的还款记录。还清欠款,继续使用该卡,24个月后,信用记录中仍然展示不良记录,但积累了新的24个月的按时还款记录。所以,如果只是偶然或者其他特殊原因造成逾期的,可以继续用这张信用卡,重建良好信用记录。
Q:信用报告里会出现个名词“呆账”,这是怎么回事,应该怎么办呢?
A: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几年前在某银行办理了一张信用卡,不小心弄丢了,里面有几十块钱欠款忘记还了,也没去银行销户,后来又换了电话号码,银行也联系不到……银行对信用卡逾期180天以上的透支金额,经催收未果后就会将该款项纳入呆账。所以,建议发现之后立即还款,如果可以,继续使用该张信用卡,创建良好信用记录。
Q:讲到逾期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不是有意的,我明明按时还款了怎么还逾期等等,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A:可能是还款方式不同造成的。必须按合同约定的日期、方式、金额,把当期应还款金额转至合同约定的还款账户,才算还款成功。最容易无意中形成逾期的几种情况,大家要注意:
中介代还:按时足额把钱转给了中介,但中介没有及时转至约定账户。
跨行还款:通过其他银行向合同约定账户转账汇款,但因为银行间账务处理时滞等原因,款项未能按时汇入约定账户。
一行多户:在贷款机构指定银行开立多个账户,将钱存进了非合同约定账户,但未设置跨账户自动还款功能。
所以,在选择还款方式养成还款习惯前,一定要向放贷机构咨询清楚哟。
最后提醒大家,在信用卡使用方面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领卡:准确提供信用卡邮寄地址,避免您信用卡被冒领;拿到卡片后及时、规范开卡并在卡片背面签名。
用卡:开卡后就生年费,要清楚了解发卡机构年费减免政策;准确了解并谨慎使用宽限期,部分发卡机构宽限期内还款也会记为逾期。看清每期最低还款额,只需偿还最低,就算履行合同;谨慎起见,每期还款金额最好大于当期对账单上提示的最低还款额,以免发生意外逾期。如发现用卡情况异常,立即向发卡机构申请止付或冻结。
销户:如您确定不再用卡,不管是否到期,请联系发卡机构销户,以免闲置信用卡产生年费,或保管不善被他人盗用。
作者:虞雯
编辑:侯忆枫
监制:王俊稷
声明:本文系“第一财经广播”微信公众号独家内容,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