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职场生涯里还没遇过几个“黄晓明”?

2019-08-26   场库


一周一次的“明学大讲堂”又来了。

告别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样,都听我的”“买,都买,缺什么买”“这个事情不需要讨论”“你好倔强”……

一系列经典语录后,黄晓明又使出了哪些大招呢?

可能有些没看过《中餐厅3》的人,不明白V姐上面说的梗是什么意思。

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

黄晓明在过去两周的时间里,攀登话题榜首位。

他在《中餐厅3》里的众多精彩发言,成功带火了节目,拉高了其他嘉宾的路人缘,甚至“洗白了”Angelababy。

有人说,黄晓明对节目的贡献,宛若杨超越对《创造101》的助力。

几期节目看下来,V姐有个惊人的发现。

为什么黄晓明的操作,能引起大家这么强烈的、愤怒的、哭笑不得的反应。

还不是因为,我们身边总有几个“黄晓明”。

尤其在职场里。


《中餐厅3》的嘉宾在职场中对应的岗位

最近有个特别in的词——碰碰车。



黄晓明就是节目里的碰碰车,有事没事就开会,一开一晚上,问题没解决,情绪很到位。

这一类人在公司中的岗位,通常是部门的小领导。

人到中年,很想往上爬,能力又不够,还总想证明心态年轻。

为了彰显自己的领导能力,瞎说一通,甭管对不对,领导架子要具备。

一副我是为了公司好的样子,让人很难跟他们撕破脸。

最关键的是,他们时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要自己觉得对,就要强迫全世界认同且执行。

比如,在节目中,王俊凯提醒水产市场营业时间很早,8、9点左右,建议大家早点去。

黄晓明点头认同,说,那我们就9点出发。

黄晓明给其他员工慷慨激昂地安排了半天工作,被王俊凯提醒,明天并不营业。

看到了吗?

毫无章法、没有逻辑不说,还要自以为是强撑面子。

(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觉得尴尬)

而职场里的“黄晓明”,正是这样。

压根不清楚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和要努力的目标是什么。

天天自嗨,感动自己。


王俊凯——公司里待了很久的老员工


《中餐厅》录制3季,小凯每季都在,节目的元老。

他可以说从青涩到熟悉,清楚地知道一个餐厅应该如何运营,以及出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通情达理,知世故而不世故。

在最新一期节目里,有顾客反应粉蒸肉不好吃。

黄晓明当众直截了当说了出来,丝毫不顾及林大厨的心情。

小凯明白林大厨的失落,事后跑去跟他说:

“林哥,不是你做的不好吃,而是当地的肉不适合这么做,所以口感有偏差。”

能看出来,小凯说完这句话,林大厨宽慰了很多。

这种不伤面子又不虚情假意的安慰,恰到好处。

职场里,不乏这类人的存在。

他们在公司待的时间最久,清楚人际关系、掌握同事的特点,熟悉业务,是有才能的领导的得力助手。

但如果落入不明事理、摸鱼划水的领导手里,就没法发挥出个人最大的价值。

林大厨——公司里的技术咖


厨师,绝对是一家餐厅的技术核心。

口碑、味道基本取决于他们。

所以,节目里的林大厨把控着中餐厅的命脉。

上菜速度慢,他是最着急的;客人反应不好吃,他是最焦虑的;从制定菜单到购买食材再到做菜、摆盘、上菜,全都要林大厨操心。

职场中,尤其是互联网公司,林大厨宛若高精尖技术人才。

公司能不能正常运行,全靠他们。


秦海璐——公司里的HR


节目中,秦海璐负责管理备用金,也就是管钱。

一开始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资金短缺,买什么都要跟她报备。

为了省钱,她还跟林大厨闹了些不愉快。

但有一半的原因在黄晓明,光给大家分配职责,却没有原则底线,执意买一些没用的东西。

秦海璐还为此上了热搜,被骂情商低。

像极了职场里的HR,招不到合适的人被领导骂,错过了合适的人被应聘者骂。

一身本领没法发挥,憋屈又无奈,

杨紫——公司里的新人

杨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厅》,在节目中属于新人。

小心谨慎、察言观色,偶尔暴露自己活泼的性格,跟王俊凯聊聊属于年轻人的事情。

还要被旁边有深层代沟且不以为意,硬要加入尬聊的黄晓明支配。

作为新人,只好尬笑表示对他们的认同。

公司里新来的小白,又何尝不是杨紫这样。

说话谨慎、做事谨慎,想跟同龄且志同道合的人聊天,都不好太张扬。

仝卓、高天鹤——公司里的实习生

他们俩很明显,节目里的实习生。

脏活累活自己干,不能发表太多想法。

工作多,工资少,辛辛苦苦熬通宵,还没接触到核心技术,就该走了。

根据节目规则,两个人里只能留下一个,剩下的要离开。

职场里的实习生,就是这么如履薄冰。

随时面临着淘汰。

在昨晚更新的节目里,杨紫和王俊凯单独在外喝咖啡,相互模仿黄晓明的经典语言。

这一幕像极了跟同事吐槽领导的我们。

这种24小时在线的友谊,平衡着职场的气氛。



不得不说,按照职场生存法则分析下来。

《中餐厅3》就是一档职场求生节目。

不少观众调侃,现实生活里,“黄晓明”这样的领导如果执意变本加厉地“我觉得,不要你觉得”。

以技术咖为首领的林大厨,会伙同大家一起离开,自立门户。

反正,他们才是真正有技术、能力、干事的人。

没有黄晓明,他们会更好,没有了他们,黄晓明只能哭泣。

当把《中餐厅3》看成一档职场观察类真人秀的时候,好像也没那么讨厌黄晓明了。

毕竟,天下领导一般_____(自行填充)

理性追更,理性吃瓜

也是没想到,能在一档真人秀里,感受到塑料感十足的霸道总裁在人间系列。

“明学”火了之后,黄晓明接受了新浪娱乐的采访。

针对大家的吐槽,黄晓明说:

“挺好的,起码摆脱了油腻。”

这话听起来,心酸又可气。

心酸的是,这么多年,黄晓明一直在被公众调侃。

从闹太套、内增高(号称自己1米8,但看上去只有1米75)、学猫叫、没演技,到今天的明治唯心主义。

他好像一直处在被嘲笑的境地。

可气的是,明言明语引起的众怒,他不自我反思一下,还感觉良好地说,摆脱了油腻?

是啊,黄晓明的心态可是出了名的好。

堪称男版林志玲。

别人骂他,他微微笑,调侃他,他就自黑,虽然每次都是用力过度,让人觉得讨厌多过理解。

但身在舆论前线,还能怎样呢?

“明学”火到现在,有些不知该如何收场的地步。

很多人质疑黄晓明在节目中有配音的嫌疑。

说他在录制现场说了很多难听的话,播出来的时候反而都是暖心的内容。

针对这种质疑,节目组和黄晓明工作室纷纷辟谣。

眼看这场明式狂欢就要谢幕,对于受尽职场、生活艰难的吃瓜群众来说,大家在嘲讽的宣泄里释放了自己的情绪。

不过,还是得保持基本的理智。

V姐前几天看了一段热依扎的访谈,我觉得里面有句话特别好:

如果我演的角色不好,你们可以尽情地评论,说得对的地方,我会改正,比如,《甄嬛传》后大家说我驼背,我在《长安十二时辰》里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提前练习了形体。但在戏外,也就是我的生活中,我觉得没人有权利评价我,因为这是我的生活,跟任何人无关。

戏谑“明治唯心”的同时,别忘了,这只是个节目,我们并不了解生活里的黄晓明。

所以,理性追更,理性吃瓜。

毕竟,现实生活、职场中的“黄晓明”才是我们真正要面对且对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