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里的线装书大都用错了?那怎么用才对嘛

2019-10-16     岱岱岱安

这是放纵自我、休闲娱乐的一周。

温故了小时候迷恋过的剧集,奔着情怀去的,结果勾出了吐槽和考据的意念。

好吧,那就从。。。。。。古装影视剧的辣眼睛道具搞起!


1-线装书的穿越?

小时候追过一部《秦王李世民》,当年看到神魂颠倒,这次温故,虽然谈不上不忍直视,但总觉得有什么地方怪怪的。

回顾到第三集,看到这一摞一摞的线装书,终于找到了答案!

剧的时间背景是隋唐交替之际,这个时候,哪来的线装书?穿越吗?

有了这个疑问,于是谷歌搜狗百度了一下,发现这种不追求细节的影视剧作品不在少数。

其中最知名的,是范爷领衔的某唐大大女主剧集,唐朝小美女儿手持精致线装书,摆拍poss满分,但这道具,emmm~~

所以恢复更文的第一篇,想聊聊中国的书籍装订演进。

这是个看起来没什么娱乐价值的主题,只能说,会心者懂吧。

2-唐代没有线装书,那什么朝代有?

因吹斯汀!这里可以非常明确的讲,唐代,真的不可能有线装书。

线装书,大概长这样:

名字就透露了工艺,用线装订成册的书。

有唐一代,不管是皇帝宰相、还是文人墨客,都只能读到卷轴书,以及卷轴书的多种变化体。

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线装书是从宋代开始出现并慢慢发展起来的,到明代中后期,线装书成为书籍装订方式的主流。

虽然曾经无数次感慨过,但现在还要再一次感慨,宋朝真是个好时代啊!

3-历朝历代,书的材质有什么差别?

一般来说,从古至今,书籍的形态,大概可以概括为甲骨、简牍、金石、缣帛和纸书几类。

甲骨和金石不用说了。竹书和木书,因为材料的关系,装订方式很难freestyle,打孔穿串论卷放,重且占地方。

这种类型的书籍道具一般会出现在讲述东汉之前故事的电视剧中,没什么争议,出错率较低。

到了帛书和纸书阶段,现代影视剧在制作方面就百家争鸣了。

东汉蔡伦发明改进了造纸术是小学生都了解的通识性知识点,不用敲黑板,都懂。

但这并不意味着东汉之前纸不存在。

在甘肃天水放马滩、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和敦煌甜水井汉悬泉邮驿遗址中,都出土了西汉纸。

有物为证,西汉,已经有了纸,也是目前能证明的,纸最早出现的朝代。

当然,经蔡伦技术升级后的纸,才开始适合书写。

书籍由木竹帛材质,开始向纸帛材质演进,是从两汉时期开始,随后木竹材质慢慢退出书写舞台,纸帛材质笑傲天下,再往后,帛也被纸干掉了,纸,成了文字的最佳载体。

此处应有电纸书的凝视!

4-书的装订是怎么演化的?

终于进入了今天的主题,通过前面的铺垫,我们可以知道,所谓书的装订演进,是以纸为主体的。

东汉有了适宜书写的纸,但人们的惯性思维更强大一些,还是习惯使用竹简和缣帛,仿佛现在推广了多年的无痛分娩,因为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被产妇和家属们拒绝。

到了东晋,执政皇帝表示:“古者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之。”

最高统治者都这么说了,臣子屁民们当然要奉为圭臬,竹简、缣帛都拿走,唯有纸张是王道!

纸的形态,纤薄易折,决定了用纸书写成册的书籍,必须得在装订方面搞搞创新,才有助于阅读和存放。

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线装、平装,就是纸质书籍的几大装订方式。

逐一拆解,慢慢聊。

5-卷轴装

刚开始用纸写书,怎么成册?惯性思维是首选!

人们习惯了书都是一卷一卷的,即便换了书写材质,也还是一卷一卷的看起来像样子。

所以最开始,纸质书,被做成了卷轴形态。

文人把文章诗词写在纸上,然后按顺序,依次粘贴在长条形丝织布条或纸条上(裱),成为长卷,在卷的开头粘一根丝绳,卷的末尾粘一根轴,读书是摊开卷轴,不读时卷起卷轴,用丝带系好,一卷一卷的存放在书桌书架上,有时候也被竖插进圆柱形容器存放。

刘晓庆1995年主演的《武则天》,就能看到这种卷轴书。

20年后范冰冰出演的《武媚娘》,就成了线装书的天下,可能是一种美好的希望吧,主创们希望书籍的发展演化再往前推进一些,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撑撑门面,emmm~~好吧,我编不下去了。。。。。。

6-经折装

纸被应用的多了,造纸的技术当然会越来越好,根据人的使用习惯,纸张的韧性趋于优化。

装裱卷轴书,很费功夫,写字一个时辰,装裱十二个时辰,不行,太累了!

阅读卷轴书,很不方便,必须全部展开,才能进行阅读,不行,太麻烦了!

于是,经折装出现了。

严格来说,经折装是卷轴装的一种变体,书还是长卷形式的,只不过不卷了,一节一节折叠起来。卷首也卷尾粘上硬纸板等,书籍合上成长方形扁体状,可以平摞在书桌上,减少了存放空间不说,还方便了阅读,想看哪页展哪页,so easy!

佛教经典和书籍法帖多用这种装裱方式,简约又实用。

现在,这种经折装,多被用来做产品说明书和企业宣传折页,能传承千年,实用性不是盖的。

7-旋风装

这个名字很霸气,多少有点名实不符的意思。

旋风装也可以看做是卷轴装的变体形式,美国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钱存训甚至认为旋风装就是经折装,

是与非,咱们展示完大家可以自行评断。

旋风装由卷轴装演变而来。它形同卷轴,由一长纸做底,首叶全幅裱贴在底上,从第二叶右侧无字处用一纸条粘连在底上,其余书叶逐页向左粘在上一页的底下。书叶鳞次相积,阅读时从右向左逐叶翻阅,收藏时从卷首向卷尾卷起。展开时,书叶又如鳞状有序排列,故又称龙鳞装。

是不是没看懂?很正常,官方解释文字哪能让人随随便便看懂啊,看懂就破功了!

举个例子吧,如果大家在公司企业里贴过发票,一定被财务教导过鱼鳞贴票法,like this:

没错,旋风装的粘贴方式,就是这样的,不同的是,发票粘完要平平展展的提交给财务,而旋风装书籍,则要卷起来存放。

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唐朝吴彩鸾手写的《唐韵》用的就是这种装订形式

有点奇怪是么,这么复杂,就用经折装好了,何必还一层一层贴呢?

问题是,没有那么多大长条的纸让你折叠啊喂!

即便有,也要考虑书写者的写作习惯,有的人就喜欢短小精悍一页一页的写。

所以,旋风装在类别划分上,存在争议,到底是自成一类还是归属于经折装,见仁见智呗~~

8-蝴蝶装

听起来很美好的名字,说起来其实很常规啦!

唐代有了雕版印刷术,文人们解放了双手,书籍终于不用抄到手软啦!

把文字落到纸上的方式变了,那么书的装订方式,当然也要跟着变一变。

蝴蝶装,就是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用糨糊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蝴蝶装的书籍翻阅起来就像蝴蝶飞舞的翅膀,故称“蝴蝶装”。

这就是最早的册页书,从此,书的量词由卷变为了册,当然了,很多时候大家都习惯通用这两种叫法。

蝴蝶装说起来平平无奇,但跟蝴蝶装有关的故事,实在不能错过:

《南岳旧稿》是一本完整保留了宋代蝴蝶装书籍的古籍孤本,这本书,从书厂出来时是什么形态,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什么形态,没有留下后世一丝一毫的修补和改变痕迹。

这本书,是在福建省福清县的一户私家老宅中发现的,老宅代代相传,据说是明代之前的建筑。

老宅的最近一代继承者,起意翻修老宅,在房梁的凹槽中发现了这本古籍。

幸好这位继承者不是个愣头青,没有把书丢进厕所或糊窗户,他请教了很多专家,确认这是一本价值连城的宋代孤本。

这本书,记录了失传800年的《惟扬客舍》一诗,无论从内容角度还是实物角度,这都是一本宝书。

继承者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他不太能科学的保留古籍,思来想去,决定把这本书卖给国家图书馆,开价180万。国家图书馆表示,书是好书,但价格不合理,150万我就买。

结果,30万之差,这笔买卖没谈成。2006年,这本书被送上拍卖场,以450万的价格成交,2010年,又以560万的成交价格,再次被拍卖成功。

古籍文物的流失,很多时候,一言难尽,之前我写世界四大博物馆,大家在评论里对流失的文物表示痛心,其实,这里面的门道十分复杂,单纯的用可惜或可喜这样的词语来评判,都有些单薄。

这里普及一个小知识,我国有明确规定,建国之后,凡是从地下挖出来的文物,都无条件归国家所有,把文物上交给国家,不仅仅是盗墓剧集的主旋律,也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法则。但如果是在私人建筑物内发现了古董古籍,不管是房梁里藏得,还是墙缝里抠的,这都无可争议的属于私人财产,是卖是赠,全由私人所有者做主。嗯,现在知道为啥土地必须坚决国有化了吧!

9-线装书

蝴蝶装的书彻底改变了传承千年的书籍形态,但粘贴的形式,只能承载文字内容较少的书籍。

试想,一本几十万字的巨著,书页过百,全靠一页一页粘在包背上,是禁不住翻阅的,随便翻一翻,书就散架了。

唐代以前,文言词汇言简意赅,一篇隽永的散文,包罗万象,大概也只需要百余字,被文言文背诵支配过的恐惧,真的不值得恐惧,毕竟古人废话不多,背诵全篇也顶多背个几百字而已。

到了宋代,书本不再是纯文化人的专属,书籍内容可以最大限度的适应市井文化,老百姓日常过日子肯定不会满口成语典故,所以书籍内容开始了向长篇内容发展的趋势。

这决定了蝴蝶装书籍不再适用,线装书,闪亮登场!

线装,顾名思义是用线进行装订,是用线把书页连封面装订成册,订线露在外边的装订形式。

现在是不是很清楚了,我们看古装电视剧时,宋代以前,人们是不可能拿着线装书摇头晃脑念念有词的。

可能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电视剧嘛,就是一种娱乐,没必要吹毛求疵。

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注重一下细节,真的没什么不好。

我们的下一代,大概率是要通过影视剧集的方式了解历史了,如果古装剧集中漏洞百出,孩子们要怎么认识历史呢?

在影视剧集中,还有那些违反历史规律的细节?评论聊聊呗!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TKcJG4BMH2_cNUg7-Q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