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临俄国的冬将军,无差别降下的大雪,真的没有让苏军受到损失?

2020-10-19   沐一场月光雨

原标题:降临俄国的冬将军,无差别降下的大雪,真的没有让苏军受到损失?

在莫斯科反击战中,本占据劣势的苏军借助冬季的降临对德军展开了反击。此时的战局对于德军可谓空前的不利,突如其来的降雪让本就被剧烈降温折磨的德军苦不堪言,现在苏军的反击更是成了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虽然德军一溃千里,然而这场大雪真的就对反击的苏军没有影响吗?本就占据劣势,缺乏技术兵器的苏军,真的能在如此的暴雪中,不受损失行动自如吗?

一、大雪对德军的影响

对于这场大雪,德国并非没有预料。当时的气象预报虽然不像现在那么的完全准确,但是也有一些较为准确的预测方式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派出气象队前往北极。因为北极的当天的天气就是欧洲大陆未来一个星期之后的天气状况。

而德国人在北极建立了大量的气象观测站,并且还派出潜艇对北极的气候进行观察,通过上述两个手段来预报天气情况。事实上希特勒并非没有给部队准备冬装,希特勒和德国统帅部预估到了严寒对武器的影响,所以也为部队配发了防冻机油和防冻液。

但是这一切都是为了应对零下三十度左右的降温来准备的,毕竟德国最冷也就零下三十度。而实际情况是,气温在短时降低到了零下四十度之下,而在莫斯科以北地区甚至降低到了零下五十度到零下六十度之间。这就造成了德军在之前的一切努力,全部白费了。

原因在于,德军很不幸赶上了最后一次小冰河时期的降温,这次降温对于德军几乎是灾难性的。(上一个赶上小冰河时期降温的是拿破仑,六十万大军灰飞烟灭。而历史上被俄罗斯冬天坑的人,不计其数,唯独当年蒙古人发现不对立刻撤退,来年春天卷土重来,揍趴了罗斯公国)。

这个情况不仅仅在于士兵要忍受低温,出现了大量的冻伤人员,对于武器的摧残也是十分严重的。那些原本为了防冻准备的防冻机油和防冻液,反而在低温下全部结冰。大炮的炮栓、撞针等部件统统被冻住,甚至可能因为低温而出现脆化碎裂。

坦克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也被彻底冻住,根本无法发动。事实上,这还算是好的,因为实际上有许多火炮都因为低温,导致炮管出现了裂纹,至于士兵手里的轻武器和机枪更是率先完蛋。

为了挽救自己的技术兵器,德军想出了很多非常规办法——炮兵会把大炮里的防冻液全部刮掉,为了除掉炮闩上的冰层,炮兵们需要用十字镐狠力敲打这些炮闩。装甲兵们则在坦克和装甲车下生火,以求能够让被冻住的部件解冻。在这种状况,德军显然不会有任何能力去抵抗苏军的进攻。就算德军士兵们为了履行的自己的誓言,能尽忠职守,可他们的武器已经罢工。所以面对苏军的反攻,德军无力抵抗一溃千里。

二、暴雪对苏军的影响

事实上,暴雪对苏军的影响,在苏军反攻的初期,并不是十分严重。这主要是苏军自身就生活在这里,对于冬季的抗性很强。相比于德军,苏军更清楚如何在严酷的冬季中生存。同时因为后勤补给线较短,所以苏军可以快速的从后方的莫斯科获取所需的补给。

至于冬季作战本身,苏联人也有深刻认识。在经过了冬季战争洗礼,付出了八十多万人战死冻伤的代价之后,他们用这笔高昂的学费学会了冬季作战。所以相比于德军,他们更清楚要如何让自己的部队在冬季进行战斗。

根据记录,当时的苏联士兵身穿厚重的棉衣棉裤。这种棉衣棉裤是通过将多层棉花压实,然后将其缝在粗布里面制成的,而粗布也是多层。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暖,确保寒风不会穿透棉衣,让穿戴者失温。同时苏军外面还裹着厚重的大棉袄,最外面还披着一层厚帆布用来隐蔽和挡风。

此时的苏军士兵,就好像是一个移动的罐头人,虽然移动缓慢,但却极其保暖。考虑到双方都在齐腰身的雪地里行动,穿得厚重但不会被冻僵的苏军,反而跑的比穿的薄弱随时可能冻僵的德军快多了。

但是这是在反攻初期,随着反攻范围的扩大,和苏军向德军纵深开始推进,苏军的后勤保障状况开始出现问题。因为随着攻击距离的加深,苏军渐减远离了自己的后勤线,许多滑雪营和雪橇分队以及骑兵从德军各部队之间的缝隙穿了过去,对德军展开了攻击,后续部队则对这些德军部队进行夹击。通过吃掉运动中的德军部队,苏军部队越走越远。而运力不足的苏军,就有大批的补给来不及送上去,可部队还在继续推进中。

这样就出现了非常恶劣的结果,苏军部队勇敢的突击对德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可他们自己也几乎和后方失去了联系。虽然有厚厚的衣物帮助他们抵抗寒冷,但是口粮的日渐匮乏却成了一个问题,士兵们开始变得虚弱,营养不良造成的降温和抵抗力下降导致苏军也损失惨重。而暴露在雪地里的行军,本身也可能导致部分部队冻死在战场上。毫不客气的说,大雪现在也开始杀伤起苏军来了。苏军原本可靠的盟友——冬天,现在反过来成了他们的敌人。

三、战场形式的转换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大雪对于双方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德军固然因为大雪损失惨重,必须退出他们在莫斯科周边地区的进攻阵地。因为这里不仅缺乏适合防御的阵地(进攻方自然没有太多的防御阵地),同时也缺乏足够的房屋来抵御寒冷。

此时德军的大量的武器被冻结,失去作战能力,部队也因为对莫斯科久攻不下和严寒天气造成的士气打击,军心严重动荡,濒临崩溃。那么这样看,防守莫斯科就成了一个坏选择,继续坚持下去可能就会全军覆没,所以德军开始撤退,许多部队也出现了崩溃,撤退逐渐失去控制,成为了一场溃退。

这个局面对于苏军简直是天赐良机,因为这场大雪拉平了苏军反攻的最大劣势,兵力上的不足。在莫斯科战役的防御阶段,苏军仅有125万人,德军却有180万,双方的技术装备差距更是巨大。在这个阶段,苏军几乎是用人命来抵挡德军的进攻,所以即便得到了远东方向的增援部队,苏军在反攻阶段也只有110万人。

可这场降温和大雪则帮了苏军,在德军的技术兵器因为严寒失去作用,部队士气也出现崩溃时,苏军的反击变得极具威力。德军只能一溃千里,疯狂的向后逃窜,以求能够避开苏军的追击。逃亡安全的后方。

但是这个情况很快就出现了逆转,在12月中旬,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被免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也被免职,古德里安也不例外,可以说所有要求撤退的将军都被免职了。希特勒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为了部队不撤退。

他很清楚,现在德军的机动力已经大幅度退步,某个角度上不比1812年的法军好哪去。如果继续这样无止境的撤退,部队会迅速崩溃。所以说希特勒的选择很简单,他宁可让部队坚守在原地,通过顽强的战斗抵抗住苏军的进攻,这样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而对于苏军而言,最坏的情况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尽管六十个以上的德军师分散在600公里的战线上,彼此缺乏支援,装备弹药也不充足。但是在希特勒的严令之下,他们还是站稳了脚跟。这个时候苏军本就不富裕的部队,就更加难以摧毁这些据点,选择绕过的话,虽然部队可以穿过这些德军据点的缝隙,可是后勤部队却必须绕更远的路,且行动速度进一步下降。这样一来反倒是苏军的攻击力量被迅速耗尽,难以持久的展开攻击。大雪在这个时候成了他们最严重的敌人,严重的迟滞了他们的行动。如果继续这场无意义的反攻,那么当德军从西欧的增援部队抵达时,他们就将面临巨大的失败。

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在莫斯科战役的反攻阶段,降温和大规模的降雪对于双方都有严重的影响,残酷的自然环境对双方均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德军因此失去了大批技术装备,部队士气和组织也出现了崩溃,在莫斯科周边地区的德军开始雪崩式的溃败。但反过来,在苏军的反攻阶段,降温和降雪也导致了苏军在反攻阶段的后勤问题,并导致了苏军的攻势时间大大缩短,从而失去了歼灭德军的机会。

由此可见,莫斯科战役的降雪,不仅仅在杀伤德军,也对苏军造成了严重损害。至于降雪所带来的优势,自然是相对的,只不过随着形式的变化,被战争双方以不同的方式利用罢了。

参考文献:《回忆与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失去的胜利》

《横扫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