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杭州片儿川不接受批评

2019-12-04     走街串巷一壶酒


有些对舌尖中国上的片儿川慕名而来的朋友

兴致勃勃地吃过后很多都面露失望

面条半生不熟、碱味很重、难吃

就连网上能看见许多关于片儿川的差评


吃片儿川长大的杭州人看了该有多难过

美食君就觉得很奇怪

片儿川要是都不好吃了

那世界上还有好吃的面了吗?

片儿川,原名“片儿汆”,杭州话多带“儿”音,如“筷子”则念做“筷儿”,又因“氽”与“川”同音,本是菜料皆成“片儿状”,于是 “片儿氽”就叫成了“片儿川”。


两宋交战期间,很多北方的百姓迁居杭州,把北方人吃面食的习惯一并带了过来,杭州人吃面的习惯也由此而来。


最早由杭州老店奎元馆首创,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民国时期,还接待过蒋经国、蔡廷锴、梅兰芳、竺可桢、周璇...等大人物!


杭州人对面条的喜爱,一点都不输给北方人。2017年底杭州常住人口就已经破了950万,保守估算,每天每35人中有1个人吃片儿川,一天至少要吃掉25万碗片儿川。


如果装片儿川用的碗是22厘米,25万×22cm=55km,赤道的周长是40075.02km,40075.02km÷55km≈728.63天,728.63÷30=24.29月,24.29÷12≈2.02年!

杭州人两年吃的片儿川总数可以绕地球一圈!

片儿川还是首届中国面条文化节评出的中国十大面条之一!在上过《舌尖的中国2》之后名声火遍南北,更让菊英面店在江湖上号称“杭州第一片儿川”的称号。


菊英面店最夸张的一天竟然要卖出600多碗!一字排开的场面更是见怪不怪,不管你是开着豪车,还是穿着拖鞋,在这里一视同仁。



充满了浓浓市井气息的片儿川,不适合在富丽堂皇的厅堂里狼吞虎咽,反而在街边小面馆里可以吃出不一样的滋味。

外地的朋友第一次吃片儿川觉得不好吃,美食君其实可以理解,南方的面有一股碱味儿,食材的鲜美加上还是猪油烧的关系,很多人会觉得太鲜太油。

但片儿川没有过多的传奇色彩,但逐渐成为了杭州人民日常饮食中无法替代的一分子。

杭州是一个富有内涵的城市,片儿川也是。就像杭州是“大陆第一个车辆礼让行人的城市”标签一般,应该渗透到城市的肌理和骨髓的。

1

面有碱味儿



杭州的粗圆面(左)和细扁面(右)

因为南北方小麦品质的不同,会形成面条的差异。北方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小麦生长时可以充分积累蛋白质,拥有更好的韧性。南方气候湿润,多阴雨,小麦中的蛋白含量要低上许多,做出的面条弹性相应地变弱。

因此,南方人做面条会加碱,盐是骨头碱是筋,碱可以使面团变硬,弹性增强,所以有会有一股有的人接受不了的碱味儿。


2

在外地吃片儿川

就像一开始说的,片儿川只有在杭州最好吃,出了杭州变了味也只能叫雪菜肉丝面了。那些在全国各地打着“正宗杭州片儿川”的旗号的店,做着形似而神不似的片儿川。

片儿川的浇头极简单,只有雪菜、竹笋与肉片的组合,烹饪时间也只不过需要短短几分钟,但却简单中透着心思。

尽管烹制容易,但这道食物好吃的关键在于食材。炒制浇头的油最好猪油,猪油有着不可替代、更为浓郁的特殊香味。


做片儿川最好的是冬笋。一年四季,笋的出产总会有青黄不接的时候。讲究品质的杭州面馆哪怕价格再高也要用笋片。毕竟要用茭白或其他东西代替就不能叫片儿川了。


倒笃菜是杭州建德一带传承几百年的传统手工腌制农家菜。将“九头芥”经过清洗、晾晒、堆黄、切割、加盐揉搓、倒笃、发酵腌制等一道道工序加工而成。
冬笋味鲜爽口,倒笃菜酸爽脆嫩,同是江南味道,一白一青,一鲜一酸。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OSDNW8BMH2_cNUgbi6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