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手”感觉爽,“剁”后怎么办?

2019-11-13     央视社会与法

在购物季

网红们直播“带货”,在小白板上将商家折扣算得明明白白,就怕你不买;

电商网页上,各种“满减”、“送红包”、“必买”等字眼刺激你掏钱包;

吃瓜群众们冲动“剁手”。

“剁手”收到货后发现“货不对板”怎么办?

“央视社会与法”提醒您:

保存好证据,及时有效维权。

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应留心收集和保存好相关网络购物证据,如:聊天记录、购物记录、购物页面截图、购物票据凭证、快递单、发货单或送货单等,以便出现纠纷时及时有效维权。

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发生消费纠纷时,要第一时间与卖家或购物平台联系协调,如不能协商解决的,应及时向网络交易平台所在地或商家所在地的相关部门投诉举报,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遇价格欺诈、消费陷阱、物流发货、售后服务、退换货、退款等问题,消费者可通过拨打经营者所在地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电话,或登录全国12315平台(网址:http://www.12315.cn/)进行投诉或举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为避免购物后出现麻烦,“央视社会与法”建议:

与其事后维权,不如买前睁大眼!

1.理性消费,购物有清单

坚持理性消费,明确自身的实际需求。面对各大电商眼花缭乱的的促销广告,很容易让消费者冲动消费。因此,建议消费者事先列一张购物清单,对照清单按需购买,以免冲动消费。

2.谨慎选择电商APP、商家

建议选择信誉度高、访问量大、资质齐全、售后有保障的购物平台及商家,防范和甄别钓鱼诈骗网站。注意查看卖家信用等级及买家对商品的真实评价,争取做到心中有数。

3.保护个人信息别大意

在下载及使用各类手机购物APP时,要注意保护隐私,慎重选择其对手机通讯录、手机照片、精准定位等信息的授权要求。如果发现App存在过度获取或者非法获取隐私信息,应保存凭证,并向监管部门举报。

不要轻易尝试点击微信、QQ、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供的交易链接或图片等,防止电脑或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感染病毒,造成个人信息泄露或者财产损失。

4.熟悉商家促销规则

面对各式各样的低价宣传,建议消费者充分了解商家的促销规则,关注商品价格变化,避免陷入商家先提价后打折的套路;对于预付定金(订金)的商品,分清“定金”与“订金”的区别,谨慎下单,避免事后因不了解促销规则而发生消费纠纷。

5.谨慎选择消费金融服务

为促进消费,各大电商平台也推出了各种分期付款或先买后还等金融服务。消费者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平台、不同商家的消费金融服务手续费和还款利息都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消费者应仔细阅读相关合同条款。当前,征信体系也正在逐步把网络和个人消费记录纳入其中,消费者应谨慎选择消费金融服务。

6.选择安全的支付方式

消费者在网购时要使用安全的支付方式,谨防信息泄露。尽量选择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或者货到付款,不要轻易相信对方以任何理由要求直接转账、汇款至私人账户以及通过发送付款链接页面或扫二维码等方式进行付款。

7.商品验收莫忽视

“双十一”期间商品交易量大,快递运送时间长,收货环节非常重要,建议消费者收货时先查看商品的规格、型号、数量等与订单是否一致后再签收。遇到快递商品损毁或丢失的情况,消费者可要求赔偿。商品包装上的消费者个人信息要及时销毁,防止泄露。

同时提醒消费者赠品同样有保障,商家所送的赠品也应符合《产品质量法》等相关规定,发现赠品有质量问题,可依法向商家索赔。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KiLbG4BMH2_cNUgWy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