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不能看表面。
这道理谁都懂,可在面对事物时则很难真正执行。
因为知识、经验和当时的情感决定了,人们有时根本无法注意到流淌在丰沛的表面之下的真实。
看《卧虎藏龙》时,人们无不为竹林打斗的唯美意境所打动。
竞相以为竹之高远,正契合李慕白之不为美色所动的气节。
可你不知道,李安安排这一段竹林打斗戏,却恰恰是相反的表达。
竹林里,一对男女在富于弹力的竹峰之上,一上一下,交替起伏,不是别意,正是为表现床第之欢。
而竹之高远,也正是对李慕白之“道貌岸然”的反讽。
有人说,明明李慕白在电影里,与玉娇龙一流发乎情止乎礼,怎说他道貌岸然?
且看电影最后一节,章子怡饰演的玉娇龙,面对半个师傅李慕白,却掀衣质问,要剑还是要我?
这半是挑逗半是威逼的口吻,哪是一对师徒之间的对话?
你道为何?
原来闭关修炼到最后阶段的李慕白,此时正需要道家所谓的“双修”来完成最后的“升华”。
李慕白原本看中俞秀莲,但却被更年轻妖娆的玉娇龙一头撞了进来,迷惑了心神。
他对俞秀莲的那句“握紧拳头还是张开拳头”,就为他日后背叛俞秀莲转身奔向玉娇龙提供了最好的借口。
由此所见,李慕白等文人士大夫之流,平时满口仁义道德,到了自己需要的时候,便用那看似高深的人生道理为自己的欲望做注脚。
李安导演为何让章子怡把玉娇龙演成浑身上下散发出情欲的野姑娘,也正是这个道理。
《卧虎藏龙》的意境其实不在于所谓的飘逸的打戏和唯美的竹林,而在于它没有一句淫词秽语没有一个情色镜头(玉娇龙俞秀莲和李慕白三人之间),但却满满的情欲在流动。
这情欲甚至比《色·戒》还要沸腾。
而《色·戒》虽然通篇讲色诱,又有多处级别很高的情欲描写。
但本质上讲的却是一个爱情的故事。
色而不淫,是李安追求的电影境界。
在交织的情欲中,
易先生企图用身体来摆脱对世界的不信任。
王佳芝却试图用身体来换取一个人的信任。
易先生爱得焦虑,王佳芝爱得纠结。
易先生谨小慎微求爱上,王佳芝小心翼翼不敢爱。
邝裕民爱王佳芝,却为了自己的信念把她错误的送上祭坛。
在那样的时代,爱情就得做那样的牺牲?
邝裕民的爱,带着九分的真,但那一分的假,就足以致命。
易先生的爱,带着三分的真,剩下的七分,却并不害人。
在最后时刻,王佳芝内心的天平稍倾,似乎可以理解。
《色·戒》这一场盛大的敲锣打鼓引人围观的性事背后,是易先生对爱的恐惧,是王佳芝对爱的隐忍,是邝裕民对爱的残忍。
这场爱,比《卧虎藏龙》更残酷,这故事比《卧虎藏龙》更动人!
这就是李安。
用光影给人们带来丰富感官刺激的同时,也让观众去反思。
那些有关人性、欲望、爱情的哲学化命题。
《双子杀手》则讨论了一些比克隆人要更古老的命题。
青春、人生和父子关系。
无论120帧,还是数字化完美塑造克隆人,都是这部电影的形。
它们只是为了更好的表现这个人生故事。
120帧VS24帧,科技以5倍前进。
可你的人生呢,仍然以一倍速向前。
时代在变,可人的心跳速没变,人的新陈代谢也以同样的速度发生。
实际上,你的时间既没变得更快,也没变得更慢。
科技只是使你看到更多的动态和细节,让你学会享受每一个瞬间。
数字化完美塑造克隆人,当然是电影科技的奇观。
这一点,《双子杀手》作为开拓者,为未来的科幻电影提供了无限可能。
重要的是,它是实现影片想探讨的父子关系的关键工具。
正是它,将以往克隆人的主题从老生常谈的人伦转向了父子。
电影实现的不是另一个你,而是比你年轻三十岁的脸。
这里为何是30这个数字,大概也是契合李安导演对自己30岁电影人生的感悟。
从1990到2019年,接近30年间,他一度将全身心投入到电影中。
以致于在拍完《卧虎藏龙》和《绿巨人》后,他每天累得几乎无法起床。
到了《断背山》,他几乎无法工作。
这样的投入,让他忽视了生命中很多的东西。
例如儿子的童年时光,以及生活中其他无法弥补的事。
《双子杀手》里的Henry也是,身为狙击手的30年,没有恋爱没有结婚当然更没有家庭。
Henry可能本就是导演自己。
动作戏同样带着深厚的意象。
《双子杀手》中,有多段Henry和Junior的追逐打斗戏。
其中一段,Junior在城墙上,Henry在墙下的道路上,两人像两条平行线向前飞奔。
这里的场景设置也带着李安对于父子关系的暗喻。
健康的父子关系之间没有阶级,只有爱和尊重。
足够强大的Junior也可以随时在空中俯视“父亲”Henry。
而反过来,Henry也不得不仰视那个强健的“儿子”。
两个人意见不合时,Junior更可以随时向Henry丢一个摩托车,迎面痛击他。
就像李安的小儿子李淳,就曾直接向父亲李安表达不承认他的父亲身份。
他甚至不喜欢父亲拍的动作片,问他为什么不像吴宇森那样拍片?
在两人第二次打斗的那个封闭的楼里,居高临下的Henry一次次利用前辈或父亲的权威,企图教训或引诱Junior上楼,但都未成功,只换来Junior的疯狂反击。
现实中,无论是李安还是普通父亲,大概都有类似的遭遇,以前你不曾教育和陪伴,如今却想用父亲的权威使我听话,怎么可能?
父亲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词!
当电影最后Henry和Junior并肩战斗,经历枪林弹雨时,Henry才真正取得Junior的理解和认同。
这也和李安和儿子李淳的和解过程类似。
李淳直到自己长大后参演父亲的电影,亲眼看到父亲为电影的执着和投入,父子俩真正开始为电影而共鸣时,他才真正理解父亲李安。
这一段故事里,Henry和Junior一直处于同一水平空间内,从车里开始两人几乎都是同一视角,也意喻两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这也算表象镜头为内容和表象背后的情感去服务的典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