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曾有个村庄叫莲池

2019-06-04   淄博二三事

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每想起莲池,最先想到的就是那些夏夜飘着清香的莲花。

二十多年前在莲池村住过不到两年的时间,虽然是一个过客,但是那段时间在那里认识的一些人,经历的一些事,留下了很多的难忘的回忆。

1996年的春天,我们十几个人从张店东南的的新镇村搬到了张店城区西北方向的莲池村里居住。我们都是来自外区县的打工者,单位为我们在村里租了一个小院子。因为张店周围的村庄不断拆迁,我们也就随着不断的迁徙。

那时大规模的城市开发还未兴起,莲池村还是郊区的一个村,村子周围都是麦田,麦子收割后就是玉米地,因此感觉离市中心有点远。

莲池村边就是西五路,莲池村是这条路的最北端。再往东走一条路,就是张桓路(现在路牌上仍然是张桓路,但是大家都叫明清街,其繁华拥挤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路边种的是两排垂柳,我们经常看到那条路上徘徊着一个精神不太正常的流浪汉,把废旧塑料袋扔到树枝上,随风飘舞。

我们搬去莲池村住的时候,街上卖东西的不多,村里人采买物品基本都是去附近村庄赶大集。东西朝向的主要街道上有几家饭店,吃饭的人也并不是太多。

村里大部分是平房,只有北面盖了些二层小楼,是当时很著名的一片别墅区。村子东头,也就是西五路的路西,种着一大池莲花,夏天的时候,有很多人在池边散步或闲坐乘凉。

那时房租很便宜,一整个院子每月才四百来块钱。也许因为房东大哥李师傅是单位的司机,房东一家人对我们很是照顾。

莲池村并不大,有几百户人家,但是有个村办企业叫庄园集团好像挺不错,这几年大约越发展越好了。

我们住的院子斜对面那户人家,有个漂亮可爱的小男孩叫向坤,当时也就一岁多,这孩子的父母一个英俊一个漂亮,都是庄园集团的职工,他的爷爷奶奶则是两位很慈祥的老人,夏天经常坐在门前看孩子,爷爷还喜欢拉二胡。那时晚上村里人也没什么娱乐活动,偶尔有几位老人在街心吹拉弹唱,就有好多围观的。

村里的生活单调倒没什么,最不方便的是因为村里没有下水道,厕所是旱厕,粪池大约每周就要清理一次。我们十几个人排了值日,两个人一组,轮流用粪桶往外挑。挑粪的时间一般选在晚上,我们换上最破旧的衣服,戴上口罩,一人负责掏粪一个负责往外挑。清理完后再用水把厕所和粪桶清洗出来。粪挑到村外,也不知是谁家的菜地庄稼地,就给人往地里倒,也不知那些庄稼和菜会不会被烧死。每干一回那个挑粪的活,身上的那个味儿会久久不散……

我们的住处没有电视,也没有什么娱乐,除了看书,最盼的是有好友来访,可以聊聊天。当时还没有手机,BP机好像也不是很普及,生活节奏也不像现在这么快,交通也不是很方便(好像是我们住了一段时间后,108路公交车的才通到了村里)。朋友们要聊个天,不是写信,就是骑自行车跑来见面,见不见得上,也是碰运气,因为没办法提前约。

记得搬来村里后第一个找我的是笔名叫默语的文友,我们曾在一次诗会上有过一面之缘。他骑自行车从张店东南角跑到西北角来,带给我一本莫言的书。我们在村东头的包子铺吃了几个包子,然后就坐在西五路路边路牙石上闲聊。我说他的名字倒像和莫言是兄弟,他说取笔名的时候正是仿照莫言取的。

那段时间还有两位当兵的朋友因为离得近,也常来找我聊天。一位是四川的诗人大音,当时他在淄川某部服役。因为喜欢他的诗,在报纸上见过他的照片,偶然一次和他走了个对面,我脱口叫出了他的名字,他说他也从报纸上看过我的名字,我们就这么认识了。他幽默风趣,很是健谈,和我周围的人大不一样。认识后没多久一段时间他被调到位于西五路上的六十七军军部协助工作,因为军部离莲池很近,有空便时常来找我闲聊,同时还带了军部从事宣传工作的另一位来自安徽的兵给我认识,他称之为“韩班长”。

村里条件简陋,也没什么好招待朋友的,炒花蛤,炒西红柿鸡蛋,几根火腿肠,几瓶啤酒,聊聊我们共同认识的编辑和我们喜欢的诗人,作家,交流一下最近发表了什么作品,就是一个愉快的夜晚……就能消磨半天时光。送他们回军营,走在洒满月光的西五路上,我们唱起了歌,《月亮走,我也走》《兵哥哥》《小路》……

还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大音结束了在军部的工作任务要回他淄川的部队去了。部队的送行宴结束后,他来向我道别。那晚他说了很多话,给我看了他女朋友的照片,取笑我粗粗拉拉,不像个女孩子,最后还把他的“韩班长”郑重托付给我,让我以后把韩班长当他一样的朋友对待,然后向我敬了个军礼转身离开……他走后我和韩两个同样内向的人再也聊不出有他在场的气氛,除了借书还书,来往也就也就少了。

1996年的秋天,莲池村南的那片玉米地收割后就要被开发盖楼了。院子里一起住的马大姐叫我一起去地里捡人家收获后漏下的玉米,把捡来的玉米粒剥下晒干,打成玉米面熬粥喝了好久。

村南那片地上盖的是市政府三宿舍的楼。轰鸣的机器声和干活的工人打破了村里的平静,西五路的路灯亮了起来。莲池村的夜晚,从此热闹起来了。

那是一段迷惘的青春岁月。花落花开,人去人来。后来又相继认识了许多人,有过美好或不美好的纠葛,阴差阳错的故事,至今想起来五味杂陈。

1997年夏天莲池村的莲花开时我搬离了莲池村。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平房都拆了,到处都盖起了高楼。超市、店铺、摊贩,越来越多,西五路两侧慢慢变得繁华无比。

当年一起共事的或相识的人,如今有的在岁月里消失,有的还在朋友圈里活着。我们同院住过的徐哥一家在莲池买了房子,从一个过客变成了常住的居民。偶尔去他家里做客,说起当年,有种沧海桑田的感觉。曾同居一室的几个室友已多年不见。去年偶然逛利群超市,居然遇到了当年的室友小邢在那里卖鞋子,非常惊喜。

前面提到的那位当年去莲池送我莫言小说的文友默语后来不知怎么就失去了联系。倒是大音,虽然十几年前转业,带家人一起回了四川,但是隔一两年的还会从QQ微信上冒出来聊几句,他的诗仍然写的那么好,每一首都让我回味良久,爱不释手的感觉。

这么多年,我从那个粗粗拉拉的女孩子,变成了现在这个仍然粗粗拉拉的大妈,只是他看不到我的样子,也没有再取笑我。那位内向内秀的“韩班长”提干、结婚、生子,在西五路上的部队里住过好几年,再后来就调回老家合肥的部队上去了,那年冬天南方雪灾,我给他打过一次电话慰问,多年不见,他居然一下就听出了我的声音。

二十年间,人事变迁,沧海桑田。随着城区的向西拓展,现在的莲池早已从远离主城区的乡村,变成了市中心的一个社区,村头的那一大池莲花,大概是早就不见了。

关于莲池村的历史:

莲池在元朝时建村,因生产莲藕,故取名莲花池,以后演变为莲池庄。民国初年的时候,与东邻相隔百米的李家庄并为一村,仍为莲池庄,简称莲池,旧属山东省长山县马尚四区九级乡。

1958年划归为淄博市张店区房镇人民公社,改为莲池生产大队,1963年3月10日成立大张人民公社以后,归属大张人民公社,1983年3月由莲池生产大队改为莲池村。

2001年大张镇被撤销后,莲池村划归为张店区科苑街道办事处,改为莲池社区。

作者简介:张春玲,女,出生于1970年,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杂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各报刊杂志。2015年由黄河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散板的行歌》。

扫描二维码 关注淄博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