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侨乡富的冒油,南华又庐豪华壮观,让你看了不想走

梅州侨乡富的冒油,南华又庐豪华壮观,让你看了不想走

曾祥裕 曾海亮

今日走进梅州“南华又庐”的侧门,一条长长的巷子延伸到屋子的最里面,两边是一排四间堂屋,堂屋的门上写着有“中、兴、伊、始”的字样,据居住于此的潘孟昌老人介绍,这些是潘祥初分给八个儿子的房,房子的左右两侧各有四间堂屋。

1904年,著名的侨胞潘祥初在海外创业成功,衣锦还乡,在这里建起了这座风格独特的客家民居。“南华又庐”占地1万多平方米,外观宏伟,屋内雕龙画凤,亭台楼阁俱全。全屋共有118间房,分为上、中、下三堂,二横共八堂,左右两侧各四堂(左边中、兴、伊、始,右边长、发、其、祥),因此拥有八厅八井(天井),加以上、中二堂的大厅和中央的天井,故有“十厅九井”之称。房屋外表是一座完整的屋,其左右各堂既独立又可联体,俗有“屋中屋”的称号。

侨乡村的村委在一座百年老校——毅成公家塾里面。走进这座老房子,首先看到的便是种在天井里的那两棵高耸挺拔的鸳鸯银杏树,屋后还有一棵枝繁叶茂的白玉兰,这三棵树都是建房之初种下的,如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依然郁郁葱葱,每年开花结果。

据村支书潘增明介绍,毅成公家塾是由潘氏侨胞潘立斋、潘祥初两位先生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捐资建造,是南口安仁学校的前身。

该房屋为木棚瓦面,墙用三合土夯筑,按塾学形式而设计,巧妙地利用山坡地而建,前为“回”字形二层建筑,中间空地为花圃,便于采光美化,后为单层建筑,前后与大山融为一体,故楼下楼上的厅房并不一一对应,而围墙西式漏窗上的梅花和铜钱,则寓意了“梅花香自苦寒来”“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训勉。

今日南华又庐子孙各奔东西,开枝散叶,分布海内外。

过去的繁华已落幕,各奔东西求发展。

我感叹,天下没有长演不停的戏,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生聚散无常,无论是悲伤还是喜乐,流失的光阴都不可能重来。

所以,许多看似拥有的,其实未必真的拥有。随着生命的谢幕,一切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