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香隅镇铜顶村的原红星化工厂,是一家上海包建、年产500吨高能炸药“黑索金”的“小三线”兵工厂。专家认为,“小三线”不仅为皖南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对皖南地区教育、文化、卫生方面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东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至县地处八百里皖江南岸之首,北望安庆,南接景德镇,西邻九江,是安徽省的西南门户。因相传舜帝躬耕于此,尧帝闻其贤德,千里来访,素有“尧舜之乡”的美誉。
香隅镇,位于东至县西南部,是皖江南岸的西起点,有“皖江南岸第一镇”之称。香隅镇是安徽首批全国重点镇和副县级镇,是安徽省的化工业中心基地。香隅镇东南为山区,西北为沿江圩区,境内沿江湖泊水面达2万亩。
上海小三线建设于1965年开始筹建,由机电、轻工、仪表、化工等65个单位包建,81个军工单位布局于皖南的池州、徽州、安庆、宣城和浙江临安等地。
皖南“小三线”主要生产新40火箭筒、火箭炮和57高炮、榴弹等。1969年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中,解放军使用的部分武器就来自安徽“小三线”。
东至化工区共建造了红星、卫星、金星3个火药厂,以及与之配套的自强厂、长江化工机修厂、龙江水厂,一所职工子弟中学,一个职工家属农场;还有后勤、通信单位:天山医院、260通信站、703供电所、683运输车队等。
红星厂,军工代号“5345厂”,生产高能炸药“黑索金”。因为“黑索金”车间安全系数较低,其车间建在偏远隐蔽的山谷中。
虽然厂区偏僻封闭,但神秘的红星厂就是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小军工城。除了厂房、办公楼、仓库外,职工宿舍、职工俱乐部、礼堂、食堂、澡堂、学校、卫生所、储蓄所、邮电所、篮球场、市场等一应俱全。很多商品是由上海特供。
红星厂在1975-1979年间忙碌生产。当时越南威胁中国边境,红星厂职工主动放弃回家过年,加班加点开足马力生产,所制造的产品出厂合格率达100%。其中,8321高能炸药完成设计能力的228%。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解放军在法卡山、老山一带同敌人展开激战,红星厂生产的8321炸药派上用场,为保家卫国作出贡献,得到上海市和五机部通报表扬。
1981年10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及国务院国防工办《下达小三线军工厂调整方案》的精神,红星、卫星等3个军工厂,因厂址不当,客观条件太差,生产和生活都很困难,难以继续维持,列为本市小三线第三类,决定撤销军工厂建制。
1983年10月,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小三线”调查组对后方化工区作了实地调查研究后认为,后方化工区远离上海、运输线长、交通不便、成本大、困难多,没有生命力,难以立足生存。
1985年1月28日,上海市与安徽省达成具体协议。1988年10月,根据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上海后方化工区直接移交给东至县,原上海后方化工区人员的户籍陆续迁沪。
上海皖南“小三线”在东至建设投资1.3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1亿元,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并修建了40多公里的公路。东至县接收“小三线”存量资产约1.6亿元。
随着上海职工的搬离,这里由兴到衰,繁华场景和辉煌时光成追忆。
2011年,红星厂50名职工于重返东至香隅,这里成了他们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如今,红星厂老厂区建筑斑驳沧桑,一些成为废墟。但是那高大的厂房,那沉淀着历史信息的一栋栋老建筑,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