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的第一个等级:脾气虚,按以下3个方法做

2019-08-26   大国医说

脾虚分为6个等级,这个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讲过,今天我们主要来看下脾虚的第一个等级,也就是刚开始出现脾虚的症候:脾气虚。

“脾气虚”一词出于《内经》,如《灵枢·天年》中有“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的论述。其后历代医家对脾气虚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有发挥,指出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或后天失于调养,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忧思日久,或年老体衰,或大病久病之后,元气未复,失于调养,则会使脾气亏虚,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气虚证。

脾气虚,也称脾气不足、脾胃虚弱。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忧思、久病损伤脾气所致。症见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浮肿等。

脾气虚的具体表现分为两个方面

脾脏运化功能减弱

脾失健运,精微不布,水湿内生,故纳少腹胀,便溏;脾虚失运,水湿泛滥,故肢体浮肿。

气血生化不足

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不足,肢体失养,故肢体倦怠;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故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不同年龄,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小儿脾气虚证,多表现为消化不良,呕吐,肚腹胀大,身体消瘦,面色萎黄;年老体弱或大病久病后见脾气虚证,多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无力,倦怠嗜卧,或消瘦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黄。

脾气虚的辩证

脾气虚证

原因:多因饮食失调,或劳累过度,或思虑伤神,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及他脏病变的影响,致脾气耗伤,运化失常而成。

表现:腹胀食少,食后胀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则:健脾益气

宜用:四君子汤加减

脾胃气虚兼痰湿

原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或有中气不足症状,会容易出现气短、头昏脑胀、昏昏欲睡、困倦乏力症状,而兼有脾胃运化功能差,痰湿停滞胃肠,也容易导致身体困重、胸膈痞满、胃胀、食欲不振、大便粘滞、咳嗽咳痰症状。

表现: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呃逆等。

治则: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宜用:六君子汤加减

脾胃虚弱挟水湿

原因:脾主运化水湿,湿气重多是由于脾虚运化无力,水湿积聚所导致

表现: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治则:补脾胃,益肺气

宜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脾气虚是脾虚最开始的症状,但仍不可大意放任其发展,在具体改善过程中需得到专业人士的建议,方可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