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饭馆的木樨肉

2019-09-05     皇城根胡同串子

赵珩先生在五十年代时常光顾东华门大街上一家叫“安利”旧货店,旧货店门前有过一个卖萝卜丝饼的摊子,摊主是位呐言而巧手的老人,做出来的萝卜丝饼清香酥脆,十分可口。赵先生说那是他记忆中“最好的萝卜丝饼”,还把这记入了他的文章《油酥饼热萝卜香》

这家旧货店后来还在,直到八十年代末我还看见过它,当然它早已不叫“安利”,而是挂着“东华门信托商店”的招牌。里边很拥挤,光线昏暗,霉味挺重,所卖的东西也是不引人兴趣的小玩艺。曾在那里见过把好多不能用的荧光灯管摆在门前卖,好像一毛钱一只,也不知道那旧灯管买回去还有啥用场?

至于门前那个卖萝卜丝饼的小摊子,当然不可能再见过。赵先生讲的是五十年代的事情,二三十年的光阴过去,那老人即便在世恐怕也摆不得摊子了吧。

从这信托商店再往西去,有一家稍具规模的饭馆。“蓬莱饭馆”。说它“稍具规模”,其实也只是三间平房的前堂,外观和里面装修都很简单,吃客也就是附近的居民来喝点散装啤酒,也有去参观故宫而顺路解决肚子问题的游客。店是简简单单的店,菜也是简简单单的菜,吃饱拉倒的档次,本来没啥好说的。

可有一阵子,也不知道为什么,它家的一道“木樨肉”却做得相当出色,让这家普通的饭馆忽然在街坊四邻当中很“火”了一把,生意也比以前提升了不少。

有一次爸带着我陪外地的亲友去逛故宫,参观过后沿着筒子河走回来,就进了“蓬莱饭馆”。那时候不兴七碟八碗地吃饭,下馆子本身已经是隆重的举动了。三菜一汤,大人们喝酒,我就瞄上了“木樨肉”。木樨肉:黄花、木耳、肉片、鸡蛋、黄瓜片一起爆炒,点酱油上色再用薄芡一勾,香葱几粒一撒,行了。肉片嫩、鸡蛋香,有酱油味厚、有黄瓜清脆,我觉得厨师在这菜出锅的时候还淋了黄酒,不然怎么还会有醇厚的酒香?

从盘里拨出些木樨肉到碗里,再用米饭一拌,一碗饭被我几大口就吃干净了。大人们在一旁看着奇怪:“这孩子怎么吃饭这么快?”用筷子夹起来一尝:“嗨,这木樨肉的味道还真是不坏!”他们也用米饭拌着木樨肉吃,边吃边说炒得真不错,比其他那两道菜好吃多了。

让大人们按照我的方式吃饭,这使我心里颇有点得意。

不知道是因为当时的小小得意,还是“蓬莱饭馆”的木樨肉的确不错,反正直到如今,那是我觉得最好吃的一道木樨肉!

(转自新浪博客:酒杯里的忧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oaUCm0BJleJMoPMQgv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