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
1089字
阅读时间
4分钟
中国的年轻人真的“低欲望”了吗?或者说年轻人失去了消费的动力了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年轻人的消费水平仍然处在增长期。有所变化的是,消费从过去特定领域的量的积累,转变为全方位、个性化的质的提高。观察每个人的私人账单,恐怕消费构成和比例都大相径庭,又如何断言人们普遍地走向“低欲望”了?
消费结构的改善,消费领域的几何式扩张,让传统的观察视角越来越受限。年轻人的消费,不再体现在餐饮、服装等“温饱式”的领域,而把目光投向了诸多新兴门类。这意味着,评价这一代年轻人的消费必须引入全新的框架。
消费结构的改善,消费领域的几何式扩张,让传统的观察视角越来越受限。年轻人的消费,不再体现在餐饮、服装等“温饱式”的领域,而把目光投向了诸多新兴门类。这意味着,评价这一代年轻人的消费必须引入全新的框架。
又一轮的“双11”网络购物节即将来临,但不像早些年人们为了赶上一波打折促销而守候零点“秒杀”,如今的购物节点越来越多,电商平台也此起彼伏地涌现,网络消费的习惯得到充分培养,消费节点也从一个单一的点扩充为较长的时间段了。
当下,有个流行词叫“夜间经济”。许多城市不约而同地推出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举措,而参与夜间经济的主要消费力量,自然包括向深夜索要个人自由时间的年轻消费者。
如果把不受时间约束的网络消费算到夜间消费的范畴里,相应的消费比例只会更高。与互联网的传播规律类似,网络时代的消费同样也是碎片化的,把自己心仪的商品放在“购物车”里,密切观察商品价格走势,在合适的节点“清空购物车”,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如果把不受时间约束的网络消费算到夜间消费的范畴里,相应的消费比例只会更高。与互联网的传播规律类似,网络时代的消费同样也是碎片化的,把自己心仪的商品放在“购物车”里,密切观察商品价格走势,在合适的节点“清空购物车”,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而在线下消费的场景中,夜间经济带来更多的便利。比如,人们观察到,尽管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传统的商场购物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但一些营业时间更长的小型便利店填补了线下消费的空白。比较24小时便利店与网店,同样的商品,便利店的定价并不占优势,甚至明显高于网店,但不阻碍写字楼的白领前来购买。在这里,人们敏感的不是价格,而是消费能否获得良好的体验。深夜里便利店不灭的灯,给有需求的消费者带来一丝温暖。
欲望是天性的体现,“低欲望”本身就是违背人类社会的内在发展规律的。当然,现代意义上的欲望不体现在胡吃海喝,不体现在挥霍浪费,而是更多地呈现在精神层面的满足。在消费升级的大变局中,年轻人的消费是最敏感而最直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