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多年前,宁国就有“小上海”的雅号。外地游客来到宁国,第一感觉就是这座县城有着与众不同的现代气息。
其实,山城宁国的繁华远不能与大都市相类比,“小上海”称谓所要表达的内涵,准确地说,是指宁国文化多元、思想开放、工商活跃、生活时尚。
也就是说,宁国城市氛围带有海派文化的品味。
说来也不偶然,宁国人的开放与包容本来就有历史底蕴。
晚清太平天国战争时期,作为重点战场的宁国,清军与太平军在此拉锯式苦战了八年,加上几年的瘟疫流行,宁国满目废墟,原居民锐减至不足九分之一。
- 太平天国 -
现今的宁国人,绝大多数是清末以来外地移民的后代。这种五方杂居的人口构成,带来了宁国文化习俗的多元化,培养了宁国人包容、好客、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开放胸怀。
上世纪六十年代始,上海“小三线” 工业进驻宁国,陆续建立了十多个企业、事业单位,厂房及设施遍布宁国城乡,先后运营二十余年,员工达三万多人。
- “小三线”交接 -
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不只是经济层面,更深远、更重要的意义是在文化层面。以宁国人的开放胸怀,在接纳上海市先进工业的同时,也会迅速吸收和传承随之而来的海派文化。
这一都市文化对传统农耕文化形成了猛烈的冲击,促进了宁国社会经济向城市化、工业化转型,使宁国产生了与众不同的发展效应。
“小上海”的由来,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
- 安徽省三线办领导视察 -
首先,海派文化中的工业文化对宁国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最为显著的作用。
上海“小三线”这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产业大军进驻宁国,让宁国人耳目一新。此前,宁国没有成规模的企业,没有先进的工业设备,更缺乏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小三线”交接 -
“小三线”建设让宁国人较早地开阔了视野,看到了科技就是生产力,看到了先进工业和现代企业管理多么重要。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宁国乡镇企业在全省县域层次超前发展,民营企业家大量涌现,规模企业快速成长,这与最初“小三线”资产移交宁国而充实了工业基础有一定关系。
- “小三线”交接 -
然而,物质只能缓解一时之需,文化才是恒久的原动力。上海“小三线”承载着系统性的工业文化,它是一部活生生的企业家教材,促进了工业意识、人才意识、科学管理意识和追求卓越的意识深入宁国人心。
宁国人敢想、敢干、会干,根本的动力是因为占据着工业文化的高点。
宁国很早就能提出以工业强市为核心的发展观,继而又能率先确立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发展思路,这是工业文化深入人心的自然体现。
- “小三线”366发电厂 -
几万上海人工作生活在宁国,这在30多万宁国人口中占有不小的比例,而且有着二十多年的时间跨度,因此,海派文化对宁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只是体现在工业建设方面,还包括文艺、体育、消费、习俗、价值观等等方面的改变。
早在1970年,“小三线”企业就在宁国建立了宣城地区第一批电视差转台,此举推动了电视媒体在宁国城乡的普及与上海市基本同步,仅这项事业超前发展就足以让宁国在获取新的文化信息方面领先一步。
- “小三线”366发电厂 -
“小三线”进驻宁国二十多年中,上海市政府每年都有文艺团体赴宁国慰问演出,这让宁国人较早地欣赏和学习了高水平的舞台艺术,促进了宁国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
各“小三线”单位之间、“小三线”单位与宁国地方之间,经常举行多种体育竞赛活动,还有众多上海人多样化的健身运动等等,都极大地带动了宁国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推广。
- 707仓库宿舍 -
上海人的生活观念、礼仪和习俗,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宁国人的人文素养。当年,上海人俨然就是宁国人的楷模,上海流行什么,宁国立即跟风仿效,就连青年人的服饰、发型,在短短几年内都齐刷刷地向上海人靠拢。
如此等等,无一不显现了上海都市文化渗透于宁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今回看“小三线”时代,说海派文化全方位影响了宁国,一点也不为过。
说到海派文化对宁国的影响,还要提到与“小三线”同时代在宁国插队的上海知青。
宁国并不是上海市统一计划的知青安置点,但由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与“小三线”建设基本处于同一时代,因而有相当数量的上海知青随着参加宁国“小三线”建设的父母或亲友来宁国插队。
- 霞西联合机械厂 -
之后,还有一些上海知青通过“小三线”单位中的亲友帮助牵线联系,陆续从边疆插队点迁移到宁国。此外,早在“文革”前,就陆续有一些上海大中专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到宁国工作并定居。
如1958年1月,上海知青108人安置在宁国蒋辉等13个乡支农,后全部分配在宁国工矿、交通、商业、文教等部门。70年代后,这些早年来宁国定居的上海知青,又有上海的亲友后代通过他们牵线联系来宁国插队。
- 霞西联合机械厂 -
更早的根源,还可以追溯到解放前。如上海警备司令杨虎,他是宁国人,早年曾有很多故乡人跟随他迁居上海,1934年还曾经在宁国征兵130人到上海。
那些宁国籍上海人的后代,也有一些通过故乡亲友的帮助来宁国插队。
- 机电中学办公楼 -
众多上海知青分布于宇国各个乡村,他们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接受农村实践锻炼的同时,也带来了的海派文化的新思想、新风尚,为宁国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可贵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知青有很多机会返回上海,而其中很多人毅然选择了扎根宁国。
- 机电中学教学楼 -
这些扎根宁国的上海知青,活跃在政府机关、教育、卫生、科研、企业各个岗位上,是一群难得的骨干人才。
他们为建设宁国奉献了最宝贵的年华,如今大多接近退休,有的已经退休,可谓把一生奉献给了宁国。他们为宁国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海派文化特色的精神财富。
- 霞西机械厂(白菜园) -
“小三线”和知青时代已经过去几十年,岁月正在慢慢抹去有形的历史痕迹,而那个时代播下的海派文化种子,将永久地绽放勃勃生机。
来源:真也天境, 晓庆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