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南峰厂旧址<<<
三线,一个区别于沿海沿边、大中城市的地理概念,它泛指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大部分地区。
三线建设,新中国发展史上一段不可淡忘的记忆,是在特殊条件下党中央对我国工业结构和国防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和转移。它不仅奠定了今天云南、贵州、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等地区的工业基础,也孕育了世代相传的“三线精神”。
1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基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为了加强战备,决定在云、贵、川、陕、湘等大后方,建设一批军工企业,以加强西南、西北、中西部地区的国防工业基础,史称“三线建设”。
贯穿于第3个五年计划,三线建设1100多个项目,遍布全国13个省、自治区,其中汉中就有10多个,也就是这个时候,承担霹雳系列空空导弹研制生产任务的主机厂——南峰机械厂(代号202厂、通讯地址8号信箱)孕育而生。
厂内盘山公路
关于南峰厂的选址,曾有过一段佳话:说当年红四方面军长征经过陕南时发现,在深山峡谷之中有一个天然溶洞,洞内冬暖夏凉,洞外地势隐蔽。三线建设打响之后,中央采纳了当年红四方面军有关首长的建议,并出于隐蔽和保密的考虑,南峰厂便在秦巴大山深处的陕西省南郑县境内的大佛洞、小南海一带开工建设。
南峰厂距离汉中市30多公里,是一个典型的按照“靠山、隐蔽、分散”设计,采取“进洞、镶嵌、座埋、瓜蔓式、村落化”布局修建的军工企业。这一建设原则和形式,在当时的三线项目中也属极端例子,这也证明了当年南峰厂的战略地位及保密要求。
山上六路口
工厂占地1300余亩,100多栋生产、生活建筑分散在上山、山下的几条山凹沟壑之中,地质条件十分恶劣,曾被国务院、中央军委认定为全国67个地处深山峡谷的三线三类最艰苦地区企业之一。
2
尽管条件艰苦,但是在那个“四海翻腾云水怒”的年代,“三线建设要抓紧”、“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无数的援建者、工程兵、复转军人、技术骨干、北京知青、青年学生汇聚这里,大家怀着对三线建设的向往、对祖国航空事业的热爱,扛着背包、跋山涉水,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企业的建设中。
翻开南峰厂的历史,一件件、一幕幕深深吸引着我们。那是一段战天斗地、气壮山河的激情岁月。
当年大庙里的建设指挥部
建厂之初,一张白纸,山下的一座大庙成了建设指挥部,一张磨盘就是协调问题的会议现场;建设者们挥汗如雨、风餐露宿,与世界霸权者抢时间、争速度;为了实现“三通一平”,职工家属们自告奋勇地组织起来,拉着板车为工地拉设备、送沙石;那些选择航空、扎根三线、充满朝气的一对对青年男女表决心、递战书…他们住牛棚、睡地铺、啃干粮、吃咸菜,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肩扛人挑,用艰辛、汗水和生命,加快工程建设。
在汉江上架设三万五千伏输电线路
由于环境恶劣,几处重点部位工程量巨大,且不断发生新的塌方,原规划在大佛洞内修建装配车间的计划不得不考虑放弃,仅保留了山下渔洞工具车间的建设安排,为此,在洞内施工投入的工期和转移洞外建设新增的工程量,建设者们必须把它抢回来。
建设者开山放炮
据还健在的老一辈南峰人讲,当年山上山下、洞内洞外施工以及巨大的地形落差,给施工建设带来了巨大困难。为了完成建设任务,实现早日投产,大家不怕困难、团结拼搏,喊出了“削平几个山头、填平几条沟壑”的豪言壮语。先后在白果弯、夹山槽、渔洞弯、半山坡上,完成了锅炉房、水电站、办公楼、光敏电阻、机加、旋压、装配等厂房建设。特别是洞外生产线的补充调整,使工厂的建设比较符合实际,使过于散、乱、小、差的厂房条件和工艺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当然,在完成这一任务中,建设者们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有的人甚至献出了生命,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
3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南峰人经历了建厂时期的艰辛,也体验过试生产成功的喜悦。当一座现代化的航空武器专业化企业,源源不断地为国防建设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并装备部队的时候,南峰人的心里充满着自豪感和责任感。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三线,献给了南峰,献给了航空事业。
原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左一)来厂考察
工厂1966年建设,1970年试生产,1972年产品工艺定型,当年实现批产。在随后的日子里,南峰人心系国防、不断攀登,共生产交付多型导弹数千台套,其中鼎盛时期年产达到数百台套。排除“文革”干扰,完成了某改进产品的定型并实现了量产。
那个时候,南峰厂是012系统的利税大户,也是每年的先进单位、明星企业。职工家属都有一种优越感。特别是子女长大需要安排,工厂会向上级部门申请就业指标,大家也会为能够到南峰厂工作而自豪。优越的条件,加上湖南株洲的口音,很容易将南峰厂的子弟从汉中众多的三线企业子弟中区分出来。
1986年原空军林虎副司令员来厂考察
4
三线企业,进山分散,为了基本需要,陆续增设了学校、医院、幼儿园、煤场、澡堂、商店、邮局、甚至银行、派出所等设施。可以说,除了火葬场之外,社会上有的在这里都能找到,“企业办社会问题”十分突出。生活在这个独立的环境中,会有一种与外界隔绝的感觉。人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外面也不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生是工厂的人,死是工厂的鬼。
南峰俱乐部旧址
60年代为计划经济,政治性强,有限的资金都要用在刀刃上。所以,工厂建设中始终坚持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很长一段时间,职工们都住在土坯房、干打垒里。直到80年代初,企业效益好转后,工厂才陆续在山上大坑、山下中心区、招待所后面的山坡上,有计划地修建了一批职工宿舍楼,用以改善职工居住条件。分配顺序是按照工龄长短、结婚先后进行,年轻夫妇多数是一个单间加一个厨房,即为电影、小说中讲的“筒子楼”。也就是这个期间,在山上修建了体育场、俱乐部,使职工有了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场所。
那个年代,文化单调,思想单纯,人际关系融洽,物质上没有太多的攀比。一般职工月工资30元上下,厂领导也就100来块,周边村民卖鸡蛋5分钱一个,蔬菜就更便宜了。年轻人找对象,几乎都是厂里的;结婚用的家具都是自己做,为此,一些职工还会去村民家里,花个10块20块,就能买到好大一根木头。朋友、同事们结婚,给个5块10块,就很有面子了,如果给20块,就是大礼了。
老厂体育场
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大家乐观、知足,工作之余常常聚在一起,侃大山、聊趣闻,仿佛“我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春天来了,桃花梨花,开遍山涧,一片生机;进入夏天,钓鱼爬山,冷水河畔就是天然的游泳场;到了秋天,天高气爽,漫山红遍,景色宜人。整个厂区幽静、干净,没有污染、没有雾霾,大家的心思都在科研生产上。
5
这种状况持续了近20年。这一期间,南峰厂为国家交付的产品数量占该厂生产交付总量的40%。1985年后,市场改革不断深入,国家战略重点调整,国防建设要服从、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军品任务大幅锐减,军工企业实行保军转民。特别是80年代末,三线企业面临关、停、并、转、迁的调整改造,南峰厂失去了往日辉煌,陷入了生存的困境。
老厂的一处标语
有困难就要突破,穷则思变!为了生存,南峰人发扬“敬业爱岗、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的精神,继承“全员同心同德、与厂共兴共荣”的传统,坚持“坚定自信、求实真干、自强不息”的作风,保军转民、脱险搬迁,开始了企业发展史上的第二次创业。
山上机加厂房旧址
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了5年时间艰难地实现了保军转民;用了近8年时间坚韧不拔地完成了脱险搬迁立项及前期准备;用了3年时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新址建设;用了1年时间完成了脱险搬迁战略转移。1996年工厂告别旧址,迁入洛阳新区,实现了整体脱险大搬迁。
2001年8月,工厂在完成搬迁后的债务重组基础上,实现了与014中心的厂所联合。从此,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空空导弹“国家队”的地位得到巩固。现在,型号发展不断突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职工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新时代赋予新的目标。
洛阳新址
6
岁月峥嵘,正道沧桑。当人们充分享受这些变化带给我们的喜悦兴奋之时,作为从大山里走来、有着三线情结的南峰人,对过去的时光岁月,对老厂的一草一木,始终有着一种不愿割舍的情怀。这种情怀,就像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在他迷茫困惑的时候,会显得更强烈、更迫切。
而今,时事更迭、已物是人非。南峰人对老厂旧址的记忆,永远定格在上个世纪的那次离别之中;老一辈建设者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扎根三线,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的崇高情怀,也深深埋藏在那片土地上。
职工宿舍旧址
如今,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已经两鬓斑白;那些襁褓之中的孩子们也已长大成人;经过风雨冲刷,老厂旧址、山峦沟壑更加沧桑;灌木掩盖了上山的公路;而山上大坑、职工食堂已人去楼空,六路口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在众多废弃的厂房、宿舍中,除少数的几栋被当地村民用来养猪、养鸡外,大部分已经报废,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在一处废墙壁上,有一条昔日时的“总动员、齐心干,效益翻番;过秦岭、进中原,早日搬迁”标语。虽然字迹模糊,但还是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那段难忘的岁月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
7
时光已不再,岁月不长流。南峰厂虽然只存续了35年,但那是铭刻在南峰人心中的永恒记忆。在这段历史征程中,比得失、荣誉更值得铭记的是走过的历程。南峰人“奋斗不止、创业不止、发展不止”,用青春、智慧和热血,完成了两次创业、两次建厂,谱写了一曲三线建设的壮丽诗篇。这期间有多少磨难与坎坷,就有多少激情与坚守;有多少眼泪与欢笑,就有多少奋斗与回忆!新时代、新征程,更需要去传承三线精神,为祖国、为航空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 大海 大院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