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火爆的电影《少年的你》上映不到一周,票房即将突破10亿。
影片中,优等生陈念一门心思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是她唯一的目标。
她的同班同学因为长期遭受校园霸凌,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别的同学都在拍照片发朋友圈的时候,只有陈念为她盖上了衣服。
可是谁知道她的一个小小善念,使她成为了下一个被欺凌的对象。被推下楼梯,被剪去头发,被拍裸照,霸凌者一次次的伤害着陈念。
而同学们的漠视围观,帮凶一般的集体嘲笑陈念的母亲是个骗子,更是让陈念心冷无助。
校园的霸凌者,不只是直接动手打人,当面侮辱的那一个,那些置身事外看热闹的旁观者,也是霸凌的一分子。
直到把霸凌的对象逼死了,他们也不知道,原来那些打骂、侮辱像刀子一样,也会杀人!
魏莱是欺负陈念的主要霸凌者,她的家庭管教十分严厉,因为复读,她的父亲一年没有跟她说过一句话。
长期压抑导致她心理扭曲,只能通过霸凌别人来实现自我,也正因如此她感受不到被霸凌者内心的苦楚和绝望。
若是她有丝毫的同情心和愧疚感,也不会在与陈念“和解”时,导致意外的发生。
有同情心的孩子受欢迎
在国外,一位名叫“Petree太太”的幼儿园老师晒出了她对班里一个6岁小姑娘Peyton的感谢信。
在Peyton所在班级里有一项奖励,当天如果哪个小朋友表现特别好,他就有一项特权,可以选择中午和谁一起吃午饭。
这天是Peyton享有这份特权,让人意外的是,Peyton并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选择班上最受欢迎的孩子一起吃饭,而是选择了一位从来没有被人选择过的小男孩一起共进午餐。
Peyton的关心,给小男孩带来了巨大影响。慢慢的其他孩子也开始关注他,小男孩也变得开朗活泼了很多。
老师感慨道,“我相信Peyton长大以后一定能做出更多让人敬佩的事,感谢她的父母培养了这么富有爱心的孩子。”
教育学专家丁海东教授曾说:“同情心的形成与发展,是幼儿顺利融入社会、协调人际关系重要前提,对幼儿未来人格的健全与成长有着持续和深远的影响。”
拥有同情心的孩子,能够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看问题,设身处地的体会对方的情感,这样的人往往善良、温暖,更容易受人欢迎,自然能够建立起很好的人际关系。
同情心要用心呵护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孩子起初都是纯洁的天使。
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用心去唤醒和强化孩子的同情心。
1.父母要成为有同情心的人
在《少年的你》中,当警察找到魏莱的母亲时,她的第一反应不是询问女儿的所作所为,而是质疑对方家长的身份和孩子的心理素质,与她好像没有任何关系。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行为会给孩子的性格养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家长对孩子充满了爱意,对待家人和朋友友善、宽容,在孩子的心中,也会种下善良的种子,留下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印象。
身教重于言传,有同情心的父母必然会有有同情心的孩子。
2.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
给孩子种一盆仙人掌、绿萝或者月季,让孩子给它浇水、施肥、除虫。
给孩子养一只鹦鹉、小猫或者乌龟,让孩子给它喂食、洗澡、陪它玩。
孩子在照顾它们的过程中,培养了责任心,懂得了需要付出爱心,真心去呵护他们,植物或者动物才能生长的更好。
懂得尊重其他的生命,体会小动物和自己一样,也会有开心、难过、孤独的情绪。
这种爱心形成之后,他自然会懂得关心、尊重其他人了。
3.鼓励孩子表达爱意
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教授曾经分享了他培养孩子同情心的往事。
从钱教授的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开始,钱教授都会给他带一包纸巾,并且告诉他,如果有小朋友哭了,就帮他擦擦眼泪;如果有小朋友摔倒了,就帮他擦干净,还要告诉小朋友:“没关系,有我和你在一起。”
从幼儿园到读博,这个孩子一直都特别受同学的欢迎,人际关系也很好,虽然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评选“三好学生”或者“优秀学生干部”的时候,他总会高票当选。
同情是一种细腻的,沉重的爱。孩子们在对别人付出关爱和善意的时候,这种爱会在孩子们之间传递。
4.不要成为霸凌的旁观者
电影《少年的你》中,胡小蝶在跳楼前曾经对陈念说:“他们一直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她可能感觉到陈念与别的同学稍有不同,她也许也曾经幻想过陈念会对她施以援手。但是陈念没有,她只想好好学习,她不想多事。
等到自己成为了被欺凌的对象,她才明白,对霸凌行为的冷眼旁观与霸凌者同样残忍。
旁观者的漠视和跟风,是对霸凌行为的纵容,只会让施暴者更加的肆无忌惮,他们同样可恨。
有位哲学家说过:拥有一颗同情心,是使孩子成为品行端正的人最可靠,最有力的保证。
长大后,在他的身边也会围绕着一群与他一样有爱心、温暖、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