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首诗黄庭坚《清明》,悠悠万古,是非成败转头空

2019-12-05   聆思赘言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宋代:黄庭坚《清明》

黄庭坚这首《清明》诗,虽然诗题是清明,大概也是因清明节有感而作,说着清明,却是借以抒发胸中愤懑不平之气,以及对这个世间的种种不公正的不满,从而失去信念而心意灰冷。诗中满是怨,也饱含无奈。

清明本是一个节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感。如怀念逝去的先人,远方的游子思家,也有人在大好的时节里踏青游玩。更有一种人,因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见到他人为节日而忙得不亦乐于,觉得这个世界把自己冷落到了一边,从而因这个节日生出更多愁怨。

清明节在美好的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新绿,百花争放,鱼儿、燕子、蝴蝶、蜜蜂,纷纷攘攘,一片大好。更有如酥细雨,柔和春风,增添许多幽趣。纵使久病的人,也当为之欢喜。但是对于满腹愁怨的黄庭坚,对着美好的春天,在这样的节日,并一毫可喜之处,反而惹出许多怨恨来。恨到不能自胜,又要写出一首这样的诗,抒发愤懑和怨恨。

花木虫鱼,无边春色,他并非看不到。但他觉得那些不是有意为自己而设,是时节到了自然而来,和自己没多大关系,所以不关心,更不足喜。黄庭坚看来他人为着那些美丽的春色而欣喜,则是愚昧的,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被假象蒙蔽。因时节而带来的,时节一过,也就随之而去。何足喜,何足悲?人生也是一样,来到这个世上,无论是贤是愚,无论做过什么,都不免一死。数百年后,只留有无名荒冢,再没有人分辨得清谁是谁。名字被世界遗忘,功业也都成空,当时每个人都非常在乎的,一旦被遗忘,恰如没存在一般。后人说着是,说着非,都是说着虚空。人间就是如此,生此一世,宁不可叹,宁不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