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首诗杜荀鹤《山中寡妇》,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何其不幸

2019-12-21   聆思赘言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唐代: 杜荀鹤《时世行山中寡妇》

此诗是纪实,诗人在山中遇到艰难生存的寡妇,心生怜悯,进而痛恨时世之残酷混乱。山中寡妇遭受了乱世最大的苦难,丈夫因战乱而死,自己无所依靠,为避战乱,流离失所,躲到深山,靠野菜充饥。然而更残酷的是,在深山已经一无所有,也躲不掉被强征赋税。山中寡妇的生存状况,还不如野兽。孤独凄凉,遭受苦难,挣扎着生存,没有一丝希望。见了,教人不能无动于衷,不能无恻隐之心,然后又帮不到她什么,也无力改变社会现状,直让人心生绝望。

山中寡妇是当时遭受战乱之苦的民众代表,遭受苦难的不止是她一个,而是有千千万万人。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遭遇良艰,统治者犹横征暴敛,使得民不聊生。时世如此,怨尤感叹,而无可奈何。也许只能怪生活在那样动乱的一个时代里,造成人民痛苦的根源,早已因长久的战乱局面而无法说得清。杜荀鹤把山中寡妇所遭受苦难的情形,以仁人的眼光不加掩饰地刻画出来。一个遭受苦难的山中寡妇的形象,跃然纸上,知道了她的种种悲惨遭遇,她生存的痛苦之状。让人去同情她,去痛恨战乱的时代,痛恨横征暴敛的统治者。

后世,许多人认为这首诗,虽然说得切合实际,但是太过粗浅直白,都说尽了,毫无含蓄,不是诗家的完美做法。诗是有感情的文字,当时诗人看到山中寡妇的悲惨情形,心中抑制不住酸楚,哀其艰难,为之动容。一面怜悯她,一面愤恨时世。有感而发,不能自禁,势必要把心中之情说尽方休。混乱的时代,天下无主。不知说与谁,也不知诉向谁,只能道出所看到的现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