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黄易,做学问方法独到,值得深入研究

2019-11-27   文藏

清代著名金石考古家与画家黄易(1744~1802年,号小松),处于中国文化学术史上群星灿烂的乾嘉时期。黄易多才多艺,既做官又从艺。在石刻研究上特别值得称道。学者施安昌在紫禁城杂志上发表的《黄易,一位值得纪念,有待研究的金石考古家》一文中,有如下考证。

黄易 网络图片

黄易考古活动的独到之处在于对文献、碑拓研究与原地实物调查并重;古物发掘、复原与保护陈列并重;搜求善本与钩摹刊布并重。翁方纲为黄易写传,说:“君北抵燕赵,南游嵩洛,又四方嗜古之士所得奇文石刻无不就正于君,以是所蓄金石甲于一时。”

黄易画嵩阳书院(嵩阳观碑)

和同时代的学者来比,他确有更多的求本溯源验证于实物的科学精神和集古为公的公益观念。在他去世后一百多年后,近代考古学与博物馆事业相继传入我国并蓬勃发展。追思黄易开风气之先的贡献,令人钦佩。若只称金石家,不足,称其金石考古家则宜。他是18世纪中叶由传统金石学转入金石考古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黄易画紫云山探碑图

关于黄小松有哪些材料值得注意,又有哪些问题有待探讨呢?

一、黄易有两部遗稿尚未刊印。《小蓬莱阁金石目》,南京图书馆存稿本,共八册;国家图书馆藏抄本,多《金目》而有九册。该目自三代秦、汉至宋、辽、金、元各朝代,收入石刻与各类器物,每条中注明地点、年代、撰书人,发现情况与访查所见,对于原石存佚和是否重刻也予以注意。

《两汉时代的中国石刻》扉页

又如《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共六册,现藏山东省博物馆。此书收贴原拓本四百余张,共六册。拓本旁有金石家写的释文与考订文字,小松多有题识。与此类似的金石集拓书册还会有。

二、黄易有不少书札、书法、绘画作品,还有旧藏的拓本收藏在各地图书馆、博物馆,需要调查和编目。

《两汉时代的中国石刻》书影

三、在同黄易交往的众多官吏与学者的诗文集中都有一些涉及黄易的篇章文字,如能搜集和整理出来是很有用的。上述三方面皆有助于扩大对黄易,对黄易所联络的金石同好群体的了解。

武梁祠旧影

四、自19世纪末以来,武氏祠引起外国学人广泛而持久的兴趣。1881年布谢尔(S.W.Bushell)将武氏祠画像拓本带回柏林曾展示于东方协会。1893年法国汉学家沙畹(E.Chavannes)发表了专著《武梁祠》与《两汉时代的中国石刻》。1907年日本学者关野贞至此,随后发表了名为《后汉的石祠堂及其画像石》的论文。美国的费慰梅(Wilma Farbank)教授于1941年发表了《汉武梁祠建筑原形考》。到上世纪末,关于武氏祠的外文专著与文章约有100余种。这些研究成果有待选择并翻译介绍,推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