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面塑:面不一样的花样玩法

2019-10-18   忆乡忆客之山西

山西民间面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以造型艺术的身份出现是近几年的事,过去它只是一种被装饰过的食品,故从历史上讲既无作品记载也无珍品传世,实在是一大憾事。面塑在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当今面塑称之为艺术,并且以它绝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绝无的功利思想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

忻州花馍:中间往往插以红枣,既有装饰性,又有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欢迎。当地还有一种大型贡品为“枣山”。这种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形图案,在上面加上面塑的“小元宝”,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可以颜色点燃,称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

而忻州面塑的形式、用途,均以民俗活动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农历的七月十五、婚娶之日、寿诞之期、办丧事时,所捏造的花馍都是不一样的。

清明节,捏制一种当地人叫做“寒食供贤”的面人头。这种面人头,内里包油、盐、小米和芝麻的素馅,捏成男女小孩人头,用红莲豆作嘴,黑莲豆作眼睛,外加面鼻子、耳朵、眉毛等,蒸熟后加以点染,甚是天真可爱。有的还捏制一种“寒燕儿”,捏好蒸熟的寒燕儿,插在酸枣枝上,很像是停在树枝上的群燕。这些供奉的民间面塑,相传与“寒食节”有关,“寒食禁火,冷食一日”,燕子是象征春天的到来。

在婚娶之日,男女两家都蒸很多大“喜馍”。这些大“喜馍”,要摆在桌子上供人们欣赏、品尝。与此同时,还要蒸大“花糕”,有的地方习惯用十来斤面粉捏一个“花糕”。这种花糕,以面作圆底盘,卷条边缘为纹,铺一层红枣,上面再加上一层比第一层略小的带花边的面盘,上面捏上“鱼钻莲”的浮塑,蒸熟后加色点染,供人们欣赏和食用,也可作为礼品馈赠。

还有像一些寺庙里面贡品也是用的花馍。在民间,还有着塑造生、旦、净、末、丑等戏剧人物面塑,拿到庙会市场上出售的。这种面塑也颇为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