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院士”曾融生:曾连续2年获陈嘉庚奖学金,一辈子研究地球

2020-03-19   教育思享

他曾连续两年获得陈嘉庚奖学金,是我国地球物理测深事业开辟者。

人生很短,短到只够做勘探地球这一件事;一生又很久,久到即便如今,在地质勘探领域仍有他的传奇。他便是曾融生,一个一辈子研究地球的物理学家。

或许你未曾留意过,地理教科书上的地质研究部分,总会出现一个名字,那就是今天将要介绍的对象,曾融生。

他是我国固体地球物理学和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的创始人,我国第一篇完整系统地介绍固体地球物理理论和应用地球物理学界的经典著作《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便出自他手。是他老人家首先应用地震面波相速度研究地壳,并提出地壳分区的状况;是他老人家提出张性盆地和盆地中震源的统一动力学模式,为规避地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曾家出英才,水库勘探显身手。

曾融生于1924年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县的一个牧师家庭。从小便接受中西文化熏陶的他才思敏捷,并且善于独立思考,学习优异。

1942年,曾融生凭借着出色的学习成绩被保送到了厦门大学数理系学习。曾融生不仅在高中,便是在人才济济的厦门大学他的专业学习成绩都是拔尖儿,甚至连续两年都夺得了陈嘉庚奖学金。毕业之后,不满足于当前现状的他辞去了在母校助教的安稳工作,踏上了北漂的旅程。

上天总是眷顾优秀的人,曾融生刚来到北平,便被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勘探专家顾功叙相中,担任其助手。从此,曾融生便与地球物理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1949年,曾融生受国家委任,承担了在北京建造著名水库——官厅水库的选址任务,这是他第一次全权指挥领导包揽工程,心中即忐忑又兴奋。就这样,为了完成这次选址任务,曾融生背着笨重的测量工具四处奔波选址,每一次的测量数据都是对他进行的一次考验。选择地质,勘测数据,分析数据,这些都需要曾融生亲力亲为。终于在奔波了几个月后,获取了一堆数据的曾融生顺利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选址成功完成。

事实证明,曾融生当时的选址是最合适的。作为一个年轻的地球物理工作者,曾融生凭借着官厅水库的选址工作崭露头角,引起了领域内各方的注意和赞扬。而曾融生更是在这次选址工作当中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地球物理工作者的艰辛和重要性。但正是这样,让他对未来的方向有了一个更加明朗的确定。

在坎坷岁月中,曾融生用卓越的功绩砥砺前行。

此后,一炮成名的曾融生在顾功叙的领导下先后在鞍山铁矿、包头铁矿、等众多大型铁矿进行专业的磁法探测。尤其是大冶铁矿的开采,更是让众人对曾融生更加佩服的五体投地。原来,在其他人都认为大冶铁矿已经勘测完毕的时候,专业知识强的曾融生在多少次的实际勘探后果敢的说山顶仍存在铁矿。事实证明,曾融生是对的。庞大的富铁矿层的发现让曾融生又一次吸引力在场所有人的注意,曾融生为当时铁矿贫乏的国家立了大功。

1958年,在勘探领域已经独当一面的曾融生主持开展了柴达木盆地的低频地震测试实验,并因此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90年,曾融生又作为中国代表和美国合作开展青藏高原深部探测任务。1980年,曾融生顺利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这几十年里,曾融生和诸多老牌科学家一道成为了中国各科学领域最顶尖的权威人士。

曾老先生为人树德,甘做育人的园丁。

自1962年开始带领研究生,五十多年的育人生涯中,他一共培养了近49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地球物理和地震学的高端人才。甚至他的学生陈运泰和曾融生一样,已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9年10月22日14时,曾融生院士于京仙逝,享年95岁。

作为我国泰斗级人物,曾融生一步一个脚印,始终站在学术的最前端,继往开来,为国家的固体地球物理学做出了前无古人的突出贡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国家正是因为有一批像曾融生院士这样的人士在才显得格外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