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碧桂园旗下的
机器人中餐厅又火了一把。
从迎宾到上菜,
从煎炸到小炒再到煲仔饭,
餐厅里的机器人几乎是无所不能。
有人说,
机器人做菜,能够引领中餐标准化潮流;
有人说,
机器人做菜,噱头大于味道;
也有人说,
机器人做菜,高昂的成本只有大企业才能“玩”得起。
不过,
要记住,
做餐饮,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体验碧桂园的跨界“打劫”
今年1月,由碧桂园旗下千玺餐饮机器人集团推出的全球首家全系统运营的FOODOM机器人中餐厅在广州珠江新城亮相。半年来,食客、行家对这家餐厅褒贬不一。
有食客认为,机器人炒的菜心够碧绿,清蒸笋壳鱼也够新鲜,想不到机器人做菜还能做出这样的味道;也有食客认为噱头大于味道,出品普通,性价比不高,服务态度也不是特别好,客人走进去也像是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
而不少餐饮行家一边感慨碧桂园的跨界“打劫”,一边对机器人在中餐中的运用表现出巨大的好奇,认为机器人餐厅能够推动中餐标准化。
为了一探机器人中餐厅的虚实,近日,记者前往位于珠江新城的FOODOM机器人中餐厅。记者看到,餐厅约有200个餐位,服务员不到10人,包括迎宾机器人、煎炸机器人、甜品机器人、汉堡机器人、调酒机器人、煲仔饭机器人、炒锅机器人、云轨系统以及地面送餐机器人等,餐厅一共有46种机器人。
在餐厅大厅右侧一大面玻璃幕墙内,有32位炒菜机器人和一位能同时制作24份煲仔饭的煲仔饭机器人正在工作。入座后,食客需要用手机扫码点餐。据工作人员介绍,烹饪系统接到指令后会从后厨冷库自动调取食材并完成分拣和配菜,随后传送给对应的炒菜机器人或煲仔饭机器人烹饪制作。整个制作到传送,仅需要5分钟。餐厅的上方有一套完备的云轨传输系统机器人炒好菜、装好盘之后,上盘机会将菜盘送到AGV小车上再由小车乘云轨到达对应的餐桌上方,最后由食客自行取餐。
煲仔饭机器人
菜式方面,店内主打顺德菜,号称能还原80%的顺德味,其中包括清蒸笋壳鱼、盐焗鸡、容桂妙龄乳鸽、顺德四杯鸡等超过30种菜式,同时,记者现场点单测试,汉堡从下单到出品只要90秒(机器人做,人工送餐),炒菜5分钟可出炉(机器人做,由云轨系统送餐),煲仔菜20分钟端上桌(机器人做,由地面送餐机器人送餐),上菜速度十分稳定且快速。
但仅仅是上菜速度快,就很难令食客买单。曾前往该餐厅打卡的梁小姐告诉记者,虽然店里的上菜速度很快,但是味道却并不是她想象中的味道。例如,小炒黄牛肉分量很足,不过吃起来跟路边快餐店的味道差不多,没有镬气;而“顺德妙龄乳鸽”就更不能令人满意,不够热,不够入味,肉还是干的,在广州,这种味道很难征服食客们的胃。“这间餐厅的出品差强人意,性价比也不会特别高,而且大部分都由机器人来操作,总是令人感觉少点人情味,如果以机器人为招徕的风头一过,相信很难再吸引到顾客。”
同样第一时间到该餐厅打卡的还有广州餐饮行家马先生。他认为,这家餐厅只是三分之二机器人化。装饭需要服务员,房间招待需要服务员,甚至在店内点汉堡或薯条等,也需要服务员送餐,同时,店里还收3元茶位费,可是服务并不到家。至于出品味道,他认为与其说是中餐厅出品,倒不如说更像快餐店的出品,人均将近70元的消费在花城汇很难有竞争力。“其实,碧桂园迈出了探索的一步,不过,餐厅有值得完善的空间,而且机器人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记者于7月7日晚饭时间以及7月8日午饭时间在店内看到,其上座率均不过5成。而据了解,这家FOODOM机器人中餐厅的研发投入超过2亿元,有不少行家吐槽:这种餐厅,只有碧桂园才能玩得起!
而且,除了碧桂园,不少餐饮企业也在近年布局机器人餐厅,例如海底捞斥巨资打造智慧餐厅,阿里巴巴布局无人餐厅,全程采用机器人送餐,不少二三线城市的餐饮门店也开始出现机器人的身影。似乎,机器人即将全面走进我们的生活。
现状:机器人餐厅是火爆还是一地鸡毛
其实,机器人+餐饮,在餐饮业中并不是新鲜的事。
早在2010年,济南便出现了国内第一家机器人餐厅,2012年倒闭;
2011年,深圳、上海两地出现可炒菜的机器人;
2015年,重庆出现大排长队的机器人火锅店,不到3年时间,也是关门大吉;
2020年1月,有媒体走访了长沙街头的6家机器人餐厅,结果是3家已经倒闭,1家退出,1家正在装修升级,1家正常经营的餐厅中,也仅有1台机器人在运营;
肯德基曾经也在一些门店试用过餐饮机器人,但因为机器人功能单一,性能不稳定,甚至容易被玩坏,最后发现还是人类服务员好用。
这样的失败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一开始机器人餐厅风光无限,但最终却落得一地鸡毛。
有行家认为之所以机器人餐厅能够不断吸引餐饮人投入,与餐饮业这些年不断增加的人工成本不无关系。
众所周知,餐饮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人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随着人力成本的逐年上升,加上流失率越来越高,餐企不得不寻找其他替代方案。其中,不用吃不用喝,还不用发工资和买社保的机器人成为他们探索的方向。
在广州经营连锁餐厅的张先生也曾想在餐厅使用机器人,不过在深入了解后,最终还是放弃了使用。他表示,虽然近几年餐饮机器人的研发更加普及,但是成本仍然是居高不下。而且功能越多,价格越高,而这些机器人,大多只能做点餐、送餐、迎宾等基础功能。因为受到技术的限制,目前的餐厅机器人大多功能都比较单一,对于花样百出的中餐来说,这些机器人并不能满足需求。
他续称,现在市面上的机器人使用寿命大都在5年左右,价格约为10万元,这样算起来确实比月薪4000—5000元左右的服务员便宜,但是后续维护成本却不低,而且不少顾客对机器人感到好奇,会随意触摸甚至毁坏,这样一来又徒增维修费用。算下来,长期成本很高。“智能确实是智能,但是远达不到人类的智慧。”
餐饮营销专家赵先生表示,餐饮行业是保障就业的大行业,如果大范围普及机器人,必然导致大量就业岗位的消失。在尚不能很好地消化餐饮从业者有就业岗位前,机器人餐厅的普及或将面临更大阻力。
观点:行家众说纷纭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机器人+餐饮”这一组合似乎更有用武之地,对于机器人做中餐,餐饮行家“争吵”不断。
观点一:人,永远是餐饮的第一生产力
餐饮行家李先生认为,将菜式配方拿到手,然后请最好的人才做软件设计就可以用机器人做菜、传菜,还能还原烹饪大师的味道的这种想法是痴心妄想。
他表示,做菜不仅要靠技术,还要带有感情。不但要认识每一种食材,还要了解每一种食材的四季变化;不但要尊重每一种食材,还要知道每一种食材背后的故事。只有这样,做出来的菜,才称得上美食。烹饪大师的菜,往往是用心传递感情,用特定的烹饪手法,将食材的特性发挥到极致。不要说机器人,就是烹饪大师们手把手教的徒弟,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也就是说,“机器人”永远都做不出美食。当然,那些要求不高的“简餐”“快餐”,则另当别论。人,永远是餐饮的第一生产力。
观点二:科技能让美食保持活力
餐饮行家龙先生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机器人做菜能够保证出品的稳定性,还能根据客人的口味对菜式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调整。若大厨手把手“调教,甚至还能让经典菜式、经典口味一直传承下去。
他续称,美食与科技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消耗,从这点看来,科技的加入更有助于为中餐的发展释放活力。
如今,中餐在世界越来越受欢迎,但是却一直难以继续推广,背后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中餐难以标准化生产。而“机器人+中餐”这种业态,有利于让餐厅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为整个餐饮行业注入新活力,激发餐饮行业的创新活力。
今天话题
你愿意接受机器人做菜么?
今天作者
龚智南
编辑&排版
彭柔琪
部分图片来源 综合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