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画,很难说清是洋为中用还是中为洋用。鸦片战争后,在内容和形式上产生了一些中西合璧的特色之作。例如晚清广东人绘制的外销画,一些借鉴西洋画法的插画等。学者余辉在紫禁城杂志发表的《英伦读画录之四 求实辩(上)》一文中,有如下考证。
清 佚名 外销画《绣花女》页
有一类是来自江南画家的作品,由于画中出现了与西方物质文化相关的物件,给解决鉴定问题提供了依据。明末以来,海禁松弛,西洋传教士来华,中国的对外交流渐渐复苏,一些舶来品或受舶来品影响的“中国造”,也开始出现在画面里,这给绘画鉴定进一步细化带来了时代的刻度。
清 佚名 外销画 《哈欠女》 页
明末陈洪绶署名的大幅之作《瓶花图》轴(绢本设色,纵174.5厘米、横98厘米),作于崇祯八年(1635年),时年三十八岁,是笔者所见到最大的陈氏之作,该图画大束菊花和树枝插入大玻璃瓶里。
明 陈洪绶(款) 《瓶花图》轴 绢本设色 纵174.5厘米 横98厘米
幅上长题云:
谿山老莲安静神心,白诸君子曰:事事每每相干,不能似诸公至秋香深院采菊,虽诗以集,秋香乐境未得言,文已成,而煤野韵似诸公。往之,乃诸君子曰:秋雨千山里,蓝车似子行。绶:吾言澂合道,子语必关情。公:岂止能闲好,还欣业不生。绶:菊华尊艳事,已过小春晴。公:谢君唤采菊,采入秋香处。绶:设酒深院中,沉醉扶归去。公:相呼看红叶,林下醉秋华。绶:折得一枝归,与君称寿华。公:多闲老少颜,愿与寿者相。绶:载入碧璃瓶,图之为尊觞。言既,而景侄且至,云:善玉三升为庆。开翁老伯八旬大寿,素(索)画予,虽草书工画于秋香深院,而似诸公入华堂拜祝,大醉于秋华秋树之间,海棠四照之时,酓酒是天河腹也。时乙亥十一月朔日。洪绶顿首。钤印“陈洪绶印”(白文)、“章侯”(朱文)。
根据题记,这是作者为开翁老伯八十岁祝寿所作,作画之前,画家采集了大把的菊花,插入玻璃瓶里,与诸公对诗。
《瓶花图》题文细部
该图是1978年10月入藏,该馆对此图的可靠性没有什么质疑,我不敢当下决断。虽然幅上的长题和款印貌似陈洪绶真迹,但令我疑惑的是,图中出现了大型透明玻璃容器,根据它与花枝的比例,其高度大约有六、七十厘米,明末有这样超大的透明玻璃器吗?
《瓶花图》菊枝细部
为此,我在伦敦的深夜里拨通了故宫博物院鉴定玻璃器的专家夏更起先生的办公电话,早上刚上班的夏先生否定了明代制作大型透明玻璃器的可能。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宫在养心殿造办处下设御用玻璃厂,最先引进了西洋的玻璃制造技术,还聘请了法国技师在宫里制造玻璃器,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生产出大型的透明玻璃器。这只限于宫廷,民间还不具备这个制造水平。
《瓶花图》局部 玻璃花瓶
在陈洪绶临终的1652年,中国的任何地方也生产不出大的玻璃器,更何况是透明的玻璃器,当时至多能制造掌上的小玻璃器。因此,陈洪绶在没有见到或耳闻这种器皿的情况下,何以画得出?最能说服人的办法找出作伪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