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庆木
1、 从巢湖一中的校训说起
2011年国庆节期间,巢湖一中举办了盛大的庆祝百年校庆活动。当时,学校巍峨的六层教学大楼上 挂起一副醒目的对联,上联为“凭山脊以为堂,士品宜从高处立”;下联为“籍湖光而作鉴,文风须向上游争” 。这副对联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文字典雅、催人奋进,来参加校庆纪念活动的八方宾客对此联赞不绝口。其后,学校就将“士品宜从高处立,文风须向上游争”立为这所斐声省内、扬名全国的百年老校的校训。
那么,奉为校训的这副对联是谁写的呢?其中有什么样的典故呢?这在当时引起众多人士的探询。巢湖一中的领导高兴地向大家介绍:学校的原址在城中卧牛山的东麓,其前身是源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创建的巢湖书院。该书院是巢县文脉的发端地,虽历经沧桑,但文风昌盛、薪火传承。清道光年间,巢县籍赴外任县官多年的社会贤达与文化名士杨欲仁告老还乡后,接任巢湖书院院长,亲自撰写此联并由工匠镌刻在书院大门的两旁,以此警示和引导在此求学的莘莘学子,对外又可昭示书院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办学宗旨。
杨欲仁是何许人,他在当时有什么地位和影响?1987年出版的《巢湖市志》把他作为巢湖市的历史文化名人录入,简介为:“杨欲仁(1766-1848),清朝文学家,字体之,号唯唯道人,今居巢柘皋人,世居柘皋镇太平坊。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历任睢宁、赣榆、泰兴、砀山及丰县知县。离职后,主讲宿迁钟吾、颍州清颍与六安赓扬等书院。晚年返故里,任巢湖书院院长。” 其后刊印的巢湖市《柘皋镇志》,对杨欲仁这位本地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也作了详述。现巢湖市乡贤馆亦将杨欲仁公作为历史名人列入其中。
笔者作为巢湖一中早年高中毕业(1966届)的校友,同时又是祖居柘皋南乡施杨岗的杨氏后裔,对杨欲仁先生这位巢湖历史文化名人极为崇敬,怀着敬畏的心情去探寻其身世、以及在当时的功名和影响。在上海图书馆查阅了清道光年间编修的《巢县志》、光绪年间编修的《庐州府志》和《续修庐州府志》,以及几本江苏省相关县志;并去现巢湖市庙岗乡杨岗村寻查、拜读了保存下来的《杨氏宗谱》,也在网络上查阅了有关的资料,从而得到了有关杨欲仁先生尚不完全的一些历史资料。现写作此文,以期得到指教。
2、 杨欲仁的家世与生平
从柘皋施杨岗村(现庙岗乡杨岗村)所存《杨氏宗谱》中“体之公(即杨欲仁,下同)从祀乡贤叙”专文明示,杨欲仁系此杨氏四知堂族,“出弘农支分江右世”;而“杨府纂修宗谱序”文云,“杨府本关西旧族,代有伟人。前明由古豫章郡徙居巢邑,自始祖英公递传十余世,子姓殷繁。国朝嘉庆中叶体之公读书成进士,历宦著有政声。” 又据清·光绪《续修庐州府志》书中记载:“巢县杨氏世居柘皋之太平坊,明嘉靖间有名英者,十一年岁贡生,由官沂州州判,升广西灌阳县知县。” 柘皋施杨岗杨氏自明·杨英公传十余世后,于道光元年创修宗谱,光绪九年正式刊印。“杨氏宗谱”中的传代辈分有“宗欲繁昌笃,中和积庆长,传家宏道学,经国焕文章”二十个字,杨欲仁公为此杨氏成谱后的第二代先祖。在杨氏宗祠内,杨欲仁先生于道光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专门撰写了“宗祠戒规”,自称为杨氏十一世后裔。
《杨氏宗谱》中记载:“杨欲仁,字谷生,号体之,系庐州府巢县民籍。年十七入郡庠,旋补增广生;三十三中试,嘉庆戊午科本省乡试举人;乙丑成进士,殿试二甲。钦点即用知县,签掣江苏,授睢宁。到任未一载,丁内艰服。阕起,复署赣榆、泰兴、砀山等县,旋补丰县。道光辛巳罢官,家居授徒,主讲宿迁钟吾书院、颍州清颍书院、六安赓扬书院。道光壬寅(1842年)年七十七重游泮水,遂主讲本邑巢湖书院,戊申(1848年)年八十三终于家。” 以此可见,他的一生除官宦外,皆孜孜书院讲学、崇尚文化教育。
杨欲仁先生本家书香传后,文脉不断,颇有建树。其后二子:长椅繁,太学生,候选巡检,例赠文林郎,晋赠奉直大夫;次葳繁,邑增生。其孙二:长昌运,同治丁卯科本省乡试举人,由军功保举教谕,补用知县,署怀宁训导;次昌期,太学生。先生之弟欲兴早卒,遗两子一女,由他携赴任所教养,侄孙昌言系同治甲子科本省乡试举人,为县城的重修县学所撰的碑记载于道光朝编修的《巢县志》中。
3、 杨欲仁的功名成就与社会影响
杨欲仁先生作为清代中叶巢县籍的一名官宦贤达与文化名人,在历史中留下一定的印迹与遗墨,且为后世所称赞,柘皋杨氏后裔引为荣光。清乾隆初年所建的杨氏宗祠的大厅内,在道光朝挂有“殿试二甲”和“钦点敕封”两块匾额,以示这位嘉庆乙丑进士所受的“皇恩浩荡”。《杨氏宗谱》中记录有“邑人拟请欲仁公入乡贤祠禀稿”,但在“由郡转省,奈省中书吏需费浩繁,力难如愿以故,因循至今未能上达,深扼腕然”。
杨欲仁先生为官为教声名斐然,从文从艺成就卓著,《杨氏宗谱》专文记载,主要体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其一,”居官廉明。离睢宁复而受官,分鹤俸以瞻贫族,广鸿慈以赈灾民。任泰兴三月,政声卓著。调砀山,泰(兴)父老儿童夹道涕泣延留。任砀山时,河水为灾,大宪委办赈务,殚尽心力,全活灾民。补丰县,丰俗强悍,喜带刀剑到任,后宽猛兼施,屡获盗魁,数月后民俗为之一变。十载居官淮徐海,颂声藉藉;一朝解组图书画,妙手空空。”曾亲书纶音,“克承清白之风”匾额悬于宗祠,昭示子孙及族人。
笔者查阅杨欲仁先生任职相关县志,光绪《雎宁县志》记载:“杨欲仁嘉庆十一年任县事,治多惠政,著有四书注。” 再者,光绪《泰兴县志》亦记载:“杨欲仁知县勤于听断,召乡耆敦谕诸氓,令无讼,鼠窃顿伏。诇其处亲往捕之。” 以上虽寥寥数语,则可看出史书对其居官为政评价甚好。
其二,“潜心著述。罢官即从事于此,虽耄老不倦,著有《孝经集解》、《大学中庸性道图说》、《寻乐上、下篇》、《四书精义说贯》、《金刚经注释辩疑》与《观心堂文稿》。殚精著述,历吴越豫章之地,所至奉为明师;绍濓洛关闽之风,所造类皆端士。精谈性命,发前贤未发之微;作为文章,传先正不传之秘。” 嘉庆二十三年,为《金刚经》作序,现存中央经刻院。
其三,“笃宗族。族人甚众,遇有急竭,力周恤待以。嘉庆甲戌任砀山,值岁大旱,族之居巢,合老饥殣相望,分廉俸以赡之。至戚邻故旧,亦随事拯救。罢官归,薄田数十亩,折半兴之(弟欲兴家)。”
其四,“性恬退。罢官后,专心讲学,宦囊空空,视砚田为生。勤于教士,先器识,后文艺。主讲各书院,常罗诸生徒于讲堂,口讲指划终日无倦。” 先生主讲的宿迁钟吾书院成为宿迁文脉的发端地,宿迁生员屡有登科,对宿迁科举作出重大贡献。
其五,“多才艺。作书临摹二王,参之颜柳,晚兼苏黄米蔡,并工怀素草书。画法浑为大意,松兰竹石间,及花小品;尤喜画梅,题咏多寓言,得者均珍如拱璧云。” 杨欲仁先生是清代中叶一位著名书画家,他的画以墨梅为逸品,善用指头画梅花,苍劲古朴,横空绝世,因而又自号铁梅道人,遗作精品有百幅梅花百首诗。先生书法清润,曾为人书写“寿”字中堂多幅。江西南丰县城南枫岭之巅的万福古寺系清顺治年间所建,嘉庆时在寺东路口建有一“枫岭亭”,其匾是请进士杨欲仁所题。先生书画作品多毁于兵燹匪患,流传不多,现青岛博物馆少有珍藏,网上亦有其真品介绍。杨欲仁先生的诗清峭拔俗,常以诗会友,在江苏南京享有盛名。清《居巢诗征》十卷本中,录存有杨公所作之《题墨梅》、《荷花》、《霜柳》及《八十自寿》等五、七言绝律四十余首。此外,杨欲仁先生还是一位著名词人,在叶恭绰先生所编辑的《全清词钞》中,收入的清代皖籍词人约164位,他是巢县的唯一入选者。
四、杨欲仁的独到贡献
杨欲仁先生一生中还有两项独到的贡献:
其一是,先生的书画艺术作品,在清代就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礼品,并与钓鱼岛是我中华之固有领土相佐证发挥作用。史书记载:“嘉庆间,琉球国使者毛朝礼相与(杨欲仁)倡和,乞其书、画以归。” 尤为机缘巧合的是,他的名字还出现在近年来新发现的在证明钓鱼岛历史归属方面具有极其重要地位而被誉为“当代和氏璧”的《钱梅溪手稿》中。钱泳,字梅溪,清代著名书法家,他的这部手稿中最为珍贵的是《册封琉球国纪略》,被权威专家认定为沈复《浮生六记》中已经失传的《海国记》佚文。据历史学家考证,手稿文中对钓鱼岛附近海域的描写,可作为我国自古即拥有钓鱼岛主权的又一铁证;这一手迹的抄录时间也比日本人所谓发现“尖阁诸岛”(即钓鱼岛)的时间早了61年之久。在这部手稿中,同时还收录了钱泳的信札底稿,其中有“新科进士杨君名欲仁,榜下知县,分发江苏”等文字;由此推定,该信札底稿为钱泳嘉庆十年的手迹孤本。这一信息是判断手稿真迹及其历史背景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杨欲仁先生的名字与这份见证了“钓鱼台(岛)自古属于我中华” 的极其珍贵历史文献是紧密相联的。
其二是,他亲手培养了一名淮安籍的清代著名古文家、诗人、画家鲁一同。鲁一同是嘉庆九年生,少年聪颖过人,十三岁师从杨欲仁学诗习画,十七岁入县学,十八岁乡试中副贡生,道光十五年中式举人。鲁一同诗文著称一时,曾受到林则徐与曾国藩的赏识,当代著名学者钱仲联教授称他“嗣响杜陵”,是道光时代“江苏诗坛第一人” ;时文坛赞称:“同所绘墨梅师杨欲仁,老干屈数,苍劲如铁,间缀两三花,愈古愈秀,吐弃凡近,题句尤佳” 。《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记:“鲁一同,工诗文,善画,写梅尤佳”。鲁一同成名后,在道光间为潘德舆画大横幅梅花时自题云:“铁梅道人年已老,江东画梅传者少。通甫作画如写诗,兴之所到挥洒之” ;并在《诗存之余·梅花长卷》诗中,回忆其早年侍公作画时的情景:“元章墨梅天下绝,本朝作者晴江翁。百年好手出荒古,巢湖吾师风骨同。(自注:谓杨体之先生) 我年十三侍师侧,束书不观时弄笔。大梁风雨海门秋,十载不见空消息。当时海内推神君,老屋今卧江之滨。青年弟子霜生鬓,寂寞秋斋画冻云。” 此诗表达了鲁一同对恩师杨欲仁的尊敬爱戴之情。迄今,杨欲仁先生在江苏仍享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