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人社部关于网友的延迟退休做了回复,称延迟退休是必然趋势。那么在这种必然趋势下,到底有哪些人会受到影响呢?
目前我国延迟退休政策遵循的原则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循序渐进。类似于去年的社保转税局代征,会给大家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是5年及以上。现在假设是2020年出台,那么最快将在2025年开始实施,也就是以下四类人会受影响:
也可以通过下表直观的感受下:
然后再来看下原政策与改革方案下退休年龄比对:
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同样都在缴社保,A是每个月领取800元,而B则是每月领取2500元呢?是什么影响了领取的养老金数额,领取养老金的数额是如何计算呢?
先一起来看下计算公式:
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额=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存储额(含利息)/本人退休年龄相对应的计发月数
接下来,看下具体都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养老金领取的金额。
影响因素1——待遇领取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直接导致了各地的养老金领取基数不同。例如北京和河北地区,职工的月平均工资相差很大,北京2018年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4258元,而河北2018年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仅为71633元,所以两地职工领取的养老金是不一致的。
可参考河北省统计局2019-06-11公布的资料《2018年分设区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含劳务派遣)平均工资》显示:
影响因素2——缴费年限
缴费年限不同,也会直接影响退休后养老金的领取金额。
例如下面两个一起毕业一同进入单位工作的同学的缴费及领取金额计算对比:
影响因素3——缴费工资水平高低
除了以上两个因素外,缴费工资水平高低也会影响养老金领取的金额。
每个月收到工资条,都有一项养老保险扣款金额,这个养老保险的扣除金额由单位承担的部分和个人承担的部分组成,其中个人承担的部分计入个人账户。
个人承担的部分是由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工资基数,个人按8%的费率进行缴纳。月平均工资低于上一年本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以上一年本市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为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而月平均工资高于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也不作为计发基本养老金的基数。
举个例子,河北地区上年月平均工资5969元,职工A上年月平均工资为18000元,职工B上年月平均工资为5969元,那么计入个人账户里的养老存储额分别为1432.56元和477.52元,那么最终收到的养老金自然也就不同了。
综上所述,在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地区,缴费工资水平较高且连续缴费年限较长的职工,可以在退休后领取到更多的养老金。
如果您觉得文章有帮助,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及时获取实用好文章!
“理个税”提供最专业个税资讯及筹划与综合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