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仙居下叶村:践行“两山”论 成就绿富美

2019-06-12   台州楼事

下叶村简介

下叶村的村名,源自“下游叶姓一族”的意思,表示一支叶姓的家族居住在韦羌溪下游,他们是下叶村内最早的居住者。

下叶村由下沈、西陈、娘娘殿、叶宅、石盟垟5个自然村组成,划分成下叶、石盟垟两个网格。全村共有480多户,是淡竹人口最多的村庄。

历史上,下叶村是仙居西通往温州、福建等地的重要站点。如今,它已成为神仙居景区南门、公盂、淡竹休闲谷等旅游黄金线上的最佳入口和休闲后花园,坐拥气势恢弘的火山流纹岩,清澈流淌的韦羌溪水,形成了“心有归处,人淡如竹”的休闲旅游主线。

2015年以来,依托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房改造和村庄环境的整体提升,下叶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下叶村全村487户村民,共103家农家乐(民宿)。

2017年,该村成功创成国家3A级景区,被评为省级农家乐(民宿)集聚村、市级农家乐(民宿)精品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走进位于仙居县淡竹乡最北面的下叶村,苍山青翠,绿树环绕,溪水穿村而过,沿着村道一路向前,两侧粉墙黛瓦的民居古色古香,迎面而来的是清新秀丽的田园风光和恬静闲适的农家风情。


地处国家5A级景区神仙居脚下,蜿蜒的韦羌溪边,又位于仙居国家公园核心,绿水青山是下叶村最靓丽的品牌、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如何将绿色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近年来,下叶村人不断探索,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以环境整治为抓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全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烧饼村”的变身

下叶村原是远近闻名的“烧饼村”,过去几十年,村民们大多靠着外出做早点养家糊口。

村集体经济薄弱,加上青壮年的外流,这让村子显得更加破旧冷清。留守在村里的大多为老人孩子,他们思想观念陈旧、生活习惯落后,村里垃圾随处可见,门前屋后杂物乱堆,露天粪坑、猪舍鸡棚与住宅不分,山清水秀的村庄却没有人的落脚之地。

2013年,下叶村以“三改一拆”“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以叶宅和石盟垟两个自然村为试点,启动了农房改造工程。

改造后的下叶村道路整洁,乡村别墅整齐划一,公共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基础设施的变化不仅让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也为下叶村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015年秋季的一个夜晚,淡竹乡召开了党委会,参会人员各抒己见,为淡竹发展出谋划策,最后达成了共识——要想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换,第一步是要把村庄环境整理好,让游客能进得来。

说干就干,作为淡竹乡的门户村,下叶成为村庄环境整治的试行村。

“一户一宅、人畜分离、粉墙黛瓦、见缝插绿、水穿村过、整齐有序。”下叶村党支部书记应老糯说,按照这六条规则,在党员干部的带头下,环境整治工作在全村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短短2周内,下叶村就拆除了露天粪坑56个,猪舍、鸡棚41处,清运垃圾66车,35间房子完成立面改造。拆除后的地块,建起了停车场、公园、淡竹记忆广场、蒙正书院、下叶村游客中心、超市。

“真是想不到,原来破败的小山村,变成了一幅景村一体的山水画卷。”眼看着村庄环境变得整洁美丽,村民们纷纷感叹。



下叶村庄整治成效明显,乡党委政府又如火如荼地通过设计“五项”擂台赛——门前屋后比整洁、厨房厕所比干净、立面改造比进度、交通秩序比文明、党员干部比威信,在全乡迈开了村庄整治的步伐,也在下叶村村民的心里深深地植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名副其实的“民宿村”

行走在下叶村,吸引人的不仅是绿意盎然的风景,路两旁的民宿更是让游客流连忘返。

“村里有天然的绿色资源优势,环境整治好了,就可以专心发展旅游了。”应老糯说,2015年,村里的党员干部赴外考察后,带头发动群众开民宿。

与此同时,许多在外经商的乡贤看到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被这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所吸引。



2015年,在外闯荡多年的村民余文武放下原有生意,带着1000多万元资本回到家乡投资民宿,在下叶村创办了仙居淡竹乡记忆农家大院旅游有限公司。

“春节回来看到村庄变得更加美丽,山水资源特别适合发展民宿搞旅游,加上乡政府在农家乐(民宿)发展方面提供的软硬件设施,就有了回乡投资的想法和举动。”余文武说。2016年5月,淡竹记忆开业,共有60个房间、床位100个,旺季营业额达30余万元每月,年收入近百万元,成为了其他乡贤回归创业模范样本。

淡竹记忆、仙山舍、坐看云起……随着一批批乡贤回乡创办民宿,也带回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高品质的设计理念,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跃跃欲试,开起了民宿和农家乐。



短短一年时间,下叶村新增农家乐(民宿)40余家,村民们有的将自家农房改造成独具农耕特色的民宿,有的通过房屋租赁改造成融合现代与乡村的田园民宿。

村里农家乐(民宿)产业不断壮大,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仅2018年春节期间,下叶村农家乐(民宿)日现金流就达上百万元,整个村游客爆满。2016至2018年,下叶村民宿数量急剧增长,从2015年的个位数,增长到90多家。

如今,全村共103家农家乐(民宿),2000多张床位,千万元级别以上民宿6家,亿元级别民宿项目在建3家,年到访游客近16万人,这里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民宿村”。

高质量发展的民宿产业,让下叶村的旅游休闲品牌不断打响,村庄发展朝气蓬勃,成为淡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一张别致的金名片。淡竹乡还专门成立了农家乐(民宿)行业发展协会,指导村民发展民宿产业。

“2015年前,村集体几乎没有收入,但现在依靠租地和投资等方式,村里一年收入约30万元。现在村里有65%的村民都留在家里做点生意,每户年均收入有15万元。接下去还有圣禹山庄等多个总投资高达7亿元以上的项目即将实施,村里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聊起下叶村的未来,应老糯和村民们有着同样的憧憬。

推出“绿色货币”理念

夏日来临,下叶村即将迎来旅游高峰。入住村里民宿的游客,会领到一张《绿色生活清单》。

这张清单也是“绿币”的统计表:

住宿时参与垃圾分类,可以领取“绿币”2元;

退房时把垃圾清理带走,可领5元;

就餐时不剩饭菜,可领6元……

离店时商家逐项对照清单标注并签字盖章,游客凭清单兑换的“绿币”,可在商家抵价使用,也可兑换毛巾、垃圾袋等物品。



“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衍生出交通堵塞、垃圾乱扔、餐桌上浪费等问题,为践行‘绿色发展’,我们推出‘绿色货币’理念。”淡竹乡宣传委员王丹阳说,这一理念就是鼓励游客通过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兑换“绿色货币”的模式,让其自觉肩负环保责任,践行“碳补偿”“碳抵消”的观念,将低碳旅游观贯穿整个旅游全过程。

“绿色货币”制度,在民宿集聚的下叶村得到生动实践,许多游客都表示非常支持。

“以这种形式来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一方面保护了村庄的环境,另一方面也鼓励我们养成环保好习惯。我是带孩子一起来玩的,用不完的‘绿币’,带回去给他留作纪念。”入住“得闲居”民宿的游客刘女士说。


在“绿色货币”的激励下,游客自觉践行“碳补偿”“碳抵消”的消费理念,农家乐(民宿)垃圾分类投放率实现100%、“六小件”物品使用减少6000余套,同时带动了商店、停车场、露营基地、茶室、书吧等商家经济效益增收10%以上。目前全村共73家商户签订了“绿币”使用协议,成为经济和生态和谐共生的典范。

而这,只是下叶村乃至淡竹乡探索“绿色发展”三部曲的其中之一。为维护绿水青山,维系淳朴民风,完善文明治理,下叶村积极探索建立了以“绿色公约”“绿色货币”“绿色调解”为核心内容的美丽乡村绿色治理模式,开创性地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三治融合”新样板,形成了干部、村民、游客三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乡村治理向纵深发展。

“在‘三绿’机制下,下叶村焕发着勃勃生机,真正实现了让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王丹阳说。

党支部书记谈思路

应老糯:挖透“绿色生态”的潜力



从农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到环境整治、集中发展民宿产业,短短的四年间,无论是乡村面貌的变化还是美丽经济的发展,下叶村蜕变中的每一步,无不遵循着“绿色发展”的理念。

“作为仙居绿色化发展改革先行先试地区,我们通过建立绿色公约、绿色调解、绿色货币等‘三绿’机制,充分调动党员干部、村民群众、外来游客参与乡村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家园、增进绿色福祉、深化绿色改革的全过程,不断完善美丽乡村的治理模式。”应老糯说。

在该模式的成功运作下,下叶村把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让留住青山绿水、记住乡情乡愁的观念深入民心,打造出了村美民富人和的“大观园”。

“‘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证明,只有充分保护好我们的绿色生态资源,下叶村的旅游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民宿产业已经基本稳定,下一步,我们计划丰富和完善村内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游客的体验舒适度,依托大项目,引领产业健康发展。”应老糯说。

村民畅谈获得感

叶美扬:我是土生土长的下叶村人,过去村里比较落后,大家都选择外出务工。我和丈夫在外地经营着一家早餐店,辛苦之余,更牵挂着还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这几年,村里环境得到整治,也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我们回家开了个民宿。虽然生意有淡旺季,但收入也够一家人平时的自给自足,能回到家乡工作就是一种幸福。

方荣木:我今年72岁了,以前和老伴在外面做生意,年纪大了回到家里,一时又闲不下来。刚好前几年村里一直鼓励开民宿,我们也想尝试一下。年纪大了思维不如年轻人,我找儿子帮忙设计民宿,规划经营思路,在他的帮助下开了这家“得闲居”民宿。民宿已经开张两年,我们老两口的生活因它而富足,收入也还不错,过去从未想象过会有这样精彩的老年生活。

叶建国:开民宿容易,但管理和经营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村里有这么多民宿,如何规范管理成了难题。2016年乡里成立了民宿农家乐行业协会,协会以“规范化、高端化、公司化、信息化、品牌化”为目标,规范行业标准和经营行为,将经验交流、教育培训、登记评定等方式常规化,为我们民宿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