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等等名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犹太人。
《福布斯》富豪榜前40名中,犹太人占18名;诺贝尔奖得主中,犹太人所占的比例远比其他民族的高。
这个曾经饱受民族压迫,颠沛流离,甚至很长时间没有自己国家的民族,为何能逆袭翻盘,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呢?
这一切得益于享誉全世界的、犹太民族独特而富有智慧的家庭教育观。
我们都听过“犹太人在圣经上涂抹蜂蜜,旨在教育孩子书是甜的”的故事,事实上,这只是犹太民族重视教育的冰山一角。犹太人重视家庭教育,认为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他们把人生智慧,融入家庭教育中,通过生活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真是不得不感慨,于细微处见家教智慧。
8张图说明普通人家庭教育和犹太人家庭教育的差异
第一、关于自主
普通家庭
“你太小了,别逞能了,自己穿不了的”
犹太家庭
“自己来穿穿看,没穿好,再穿一遍就好”
家长普遍希望孩子能自主学习,不要父母督促,但是自主学习不是凭空而来,自主是一种意识、一种能力,蕴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不能决定自己来穿衣服、自己选择什么衣服,事事都得听从父母安排的孩子,也很难在学习上独立自主。
犹太家庭中,让孩子自己尝试穿衣服,可能会耽误时间,但正是这些微小的生活教育,在不断强化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给孩子体验挫折、成就感的机会。
第二、关于放手
普通家庭
时刻盯着孩子,生怕摔着、弄伤了。
犹太家庭
信任孩子,彼此明确分工,各干各。
孩子的成长,就像小树苗的成长一样,需要土壤、阳光、雨露这些外部环境支持。我们高喊希望孩子拥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因为各种担心,迟迟不肯放手。
犹太家庭懂得真正的爱,是给孩子体验的机会,是放手让孩子去探索,让孩子即时脱离了自己的保护,依然有能力担当起人生的风雨。
第三、关于好奇心
普通家庭
“你这样又要把衣服弄脏了”
犹太家庭
“弄脏了衣服可以洗,你去玩吧 ”
犹太父母认为,保持衣服整洁不是最重要的,快乐是无价的,应该尊重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重视孩子是一个精神个体,而不是只会接受喂养、吃饱就好的动物。
事实上,孩子自主探索外部世界,亲近大自然,摸爬滚打,能有效促进大脑发育。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感觉统合”。感觉统合就是指个体通过感官从外部世界获得信息,进而输入大脑,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并进行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大脑需要接受刺激,才会在脑部产生更多链接,链接越多,孩子学习能力越强。
第四、关于试错
普通家庭
“待会该不会又要打扫这些了吧?”
犹太家庭
“孩子尝试做,大人要鼓励,不怕麻烦”
犹太家庭认为过程比结果重要,允许孩子们自由发挥,哪怕最终结果不是那么完美,甚至会弄脏地板、需要收拾。因为,想只是问题,做才会有答案,孩子的潜能正是在这些试错中得以激发。
第五、关于“熊孩子”的定义
普通家庭
“一天到晚就知道皮,快点给我下来”
犹太家庭
“孩子扮演超人真可爱,都会上树了呢”
我们很多时候认为孩子不听话、是熊孩子,其实只是孩子没有顺从父母、坚持了自己的想法而已。
犹太家庭不会给孩子太多约束,能欣赏孩子的天性,当然,孩子犯错了,也会接受惩罚、承担后果,这样成长的孩子,懂得独立思考,也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责任。
第六、关于反思教育
普通家庭
“你好笨!” “宝贝儿,你在说什么?”
犹太家庭
“站到角落去,好好反省你刚说了什么!”
对待孩子的问题行为,家长是消极的“反应”,还是积极的“回应”呢?
消极的反应,通常是父母恼羞成怒的情绪宣泄,陷入与孩子的权利争斗中;而积极的回应,则是像犹太家庭教育一样,抓住教育机会,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学会反思。
第七、关于分享
普通家庭
“别贪心,剩下的糖果必须留给哥哥!”
犹太家庭
教导孩子学会主动分享。
强制孩子分享,其实是家长在分享,而不是孩子。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让孩子学会分享,反而是在示范孩子不尊重别人。
孩子不愿意分享,这是物权意识的表现。犹太家庭引导孩子分享,是在告诉孩子,这个东西是你的,你可以自主决定是不是分享给别人。
第八、关于陪伴
普通家庭
自己忙着玩手机,敷衍地陪伴孩子。
犹太家庭
注重高质量陪伴,不忽略孩子的小成就,重视每次成长。
每个人都希望被关注、被看见,不只是孩子,成年人也一样。只是孩子比较天真、直率,会主动求关注。
我们通常说陪伴,其实是在陪伴手机,而不是陪伴孩子,因而也会错过孩子成长表现的机会。
真正的陪伴,是和孩子情感的交流,是关注孩子的需求。孩子正是在每一次小小的成就中,建立自信心,培养自我效能感。同时,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是亲子教育最重要的基础。亲子关系大于亲子教育,说的就是当关系好了,孩子愿意主动配合父母的时候,父母说的话,也会更有效。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这本书论述了各种孩子被误解的叛逆行为。比如,当孩子被忽视情绪、需求的时候,通常会不愿意和父母合作,不愿意听父母的话,这是在寻求父母的关注,但是经常会被父母解读为不听话、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