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智商高也不等于聪明,真正聪明在于反省智力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为此不惜花高价报“全脑开发”早教班,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可是,什么是聪明呢?聪明就是智商高吗?
并不是,传统的智商测试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颠覆这一传统智商观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家David Perkins,他在1995年提出了真智力理论,该理论指出,人的智力有三大类: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和反省智力。
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和反省智力到底是什么?以下这三个代表人物,分别突出展现了这三种智力:
• 约翰•纳什:数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电影《美丽心灵》主人公原型。他对数字非常敏感,展现的就是神经智力。神经智力受基因的影响非常大,天生的成分比较高。
• 小野二郎:日本顶级寿司高手,15岁就开始做寿司,经过后天长时间的练习,他成了行业内的专家,他的经验智力非常突出。
• 巴菲特:华尔街股神,世界第二富豪。巴菲特每天需要做很多重大战略决策,什么时候投、什么时候撤出,做这种决策的时候,需要理性的反省能力。
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智商,主要指的是神经智力,事实上,真正的聪明=(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反省智力。
从公式可以看出,反省智力就像一个放大器,成倍放大神经智力和经验智力,因此,反省智力才是最重要的。
无论是巴菲特,还是普通人,我们每天面临各种决策和选择,需要调动理性去分析、判断,而在混乱中审时度势、总结反思、做出决定的智力就是反省智力。
0 2 一个相关的心理学实验——反馈效果实验
我们说反省,通常指的是内向的,是思考总结自己的经验或教训;反馈则是外向的,把事情结果通报给别人。
幼儿阶段的孩子通常自我反省能力不足,需要依靠老师、家长的反馈,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以及做一件事情的效果如何。
同时,来自外部的反馈,能帮助孩子学会自我反思,让孩子逐渐把这种外部反馈内化成自己主动反思的反省能力。
为了证明外部反馈的效果,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个班的儿童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对他们进行测验。
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
第二组:每周告知学习结果;
第三组:不告知学习结果。
八周后,三组儿童的学习成绩明显不同:第一组最好,第二组中等,第三组最差。
八周后,第一组、第三组对换,第二组照旧。如此再进行八周实验,三组儿童的学习成绩发生了变化:第一组由最好变为最差,第三组由最差变为最好。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反馈效应实验。反馈效应告诉我们:有反馈的学习效果比没有反馈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及时反馈比远时反馈的效应更明显。
03 家长如何提升孩子的反省智力?
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反省智力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0~6岁):家长对孩子的相关行为提供及时的反馈。心理学研究表明,6岁以前的孩子,通常依靠外在权威比如家长,来建立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因此,这个阶段提供及时反馈,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反思意识。
家长提供反馈,只要做到及时让孩子知道具体的学习结果 ,就是很好的反馈。
孩子表现出好的行为,当下就给孩子一个反馈,这样不仅让孩子印象深刻,而且能激发孩子接下来的行为。
同时,家长反馈要具体,要让孩子知道具体的学习结果——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孩子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越具体,越有利于其未来的发展。孩子完成某一学习活动后,家长不要抽象地给予反馈,比如说“你真厉害!”“你真聪明!”“你真棒!”等。因为这样的反馈并不能让孩子知道孩子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对学习效果没有起到强化示范作用,对后续学习与发展也没有指导和激励作用。
家长应该通过对具体行为方式、态度的肯定,让孩子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比如:“最近你很认真地练习跳绳,已经可以一口气跳50下了,而且你控制绳子的技巧也越来越好,进步很大。”“今天你主动把碗筷和盘子收拾到厨房,并且把餐桌都擦干净了,真不错。”“哇,你自己会系鞋带啦!”等。
第二阶段(6岁以后):培养孩子自主反省能力。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反思能力的培养也是一样,经历了前一阶段的外部反馈,家长要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馈即自我反省。
推荐家长教孩子使用一个反思工具——AAR(After Action Review),这是美国陆军发明的一套行动后审查的学习机制。
AAR(After Action Review)具体方法为,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
• 原本预期的情况是什么样?(What was supposed to happen?)
• 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子?(What actually happened?)
• 分析原因,积极和消极的因素各有哪些?(Why where there differences? What worked? What didn't ?)
• 如何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What would you do diffrently next time ? )
建议将回答这些问题的时间划分为25-25-50:
• 25%的时间检查发生了什么事
• 25%的时间回顾它为什么发生
• 剩下的50%用来回答计划如何改善
孩子可能一开始不会配合家长写这样的反思,这个时候,家长可以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让孩子进行口头反思,让这种反思方式很自然地融入日常对话中。
当口头反思次数多了,而且孩子能感受到每一次反省给自己带来收获后,孩子会慢慢喜欢这种反省方式,当遇到比较重大的事情,再用笔记录下来也不迟。
反省就是向自己学习,一个懂得向自己学习的孩子,未来不会差。
参考资料:《幼儿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莫源秋、卢奔芳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