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中国产经新闻以《河北邱县乡村振兴“三美模式”为国庆“献礼”》为题。刊发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邱县走出了一条“环境美、产业美、文明美”的新型之路。
文章内容如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河北省邱县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出了一条“环境美、产业美、文明美”的新型之路。
环境优美,全力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样板
邱县是邯郸市东部的农业县,县小、人少,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党的十九大作出乡村振兴战略决策以来,邱县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来打。
县委、县政府针对农村“脏、乱、差”这个久治不愈的“顽疾”,确立了“五清三建一改”的总体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先易后难,在全县深入开展了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低成本、易推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成为河北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样板。
邱县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新的历史方位,在清改后建起了菜园、果园、游园,使空闲地变成了小“景区”,呈现出七大喜人变化。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一二三产融合先导区创建单位、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县、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示范县、省第二批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等荣誉也纷纷花落邱县,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生态宜居的新旗帜、新样板、新标杆。
产业富美,建设新时代“创业新城、宜居邱县”
为建设“创业新城、宜居邱县”,邱县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实施“小县大产业”战略,全力推进产业强基础,企业提质效,实现县域经济高质快速发展。
为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发展,邱县加大品牌农业发展力度,完善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条条农村公路直抵田间,农业强起来了。邱县邱城镇“蜂蜜红薯”成为区域公用品牌,参展首届中国进博会,御薯食品项目竣工投产,红薯产业链实现上下衔接、融合发展,小小红薯成为邱城镇发展的大产业。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红薯种植,全镇红薯种植面积进一步增长。
同时,邱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借助林业发展优势,大力度推动发展林木特色富民产业。邱城镇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丝棉木繁育基地,丝棉木种植达到4000余亩,成功销往北京、雄安新区等地,产品供不应求。自去年10月份至今,累计销售丝棉木6万株1600万元,在发展林业产业同时,有力地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大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农业富美的同时,吸引了更多人返乡创业,促进了农业高质快速发展。在礼村,在外打拼多年的青年农民企业家史俊怀返乡二次创业,成立“森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礼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全村2200亩土地全部流转,种植10多种优质蜜桃,果园修通纵横交织的观光路,形成集采摘、观光、加工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成为“十里桃花小镇”、远近闻名的“世外桃园”,仅春节期间接纳县内外游客8万多人,入社农民每年每户平均在果园收入1.76万元。
立足老沙河沿岸林果和特色产业发展实际,邱县根据老沙河沿岸果树和特色农业种植规模,河东岸又修建6米宽水泥路18.3公里。这条线,北起香城固伏击战纪念园,南达邱城镇段寨红薯小镇,沿途及沙河两岸种植瓜果、蔬菜6万多亩,带动一条经济带。
邱城镇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修建了一条“健身步道”,沿途有红薯小镇、人山报社电台遗址等景观,成为集采摘、观光、物流为一体的健康亮丽的风景线。
文明德美,厚植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基土壤”
邱县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大力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村精神风貌得到显著改善,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焕发出乡村文明新气象。
邱县在培育文明乡风方面,针对农村“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旧陋习,开展了“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为契机,制定村规民约。为丰富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生活需求,坚持逢传统节日必办活动原则,提高凝聚力、向心力和群众的生活品质。
如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26万邱县人民的心田;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从引导到自觉的华丽升级;产业升级实现了新跨越,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邱县人用踏实、苦干、淳朴乡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