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现代英国史:一如既往的衰落史

2019-11-10     后宫地图三千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历史仍然是一部衰落史,就像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样。

工党与民主社会主义

吉尔虽然领导英国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辉煌胜利,然而英国人民并不领他的情。1945年7月,英国国会改选,结果工党大胜,丘吉尔只得按照惯例立即辞职,由工党领袖艾德礼继任首相。

艾德礼1883年1月生于伦敦,是毕业于牛津大学法律系的一名律师。1935年他成为工党领袖,1940年他参加了丘吉尔的战时联合内阁担任过掌玺大臣、副首相等要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年5月,艾德礼拒绝再参加丘吉尔内阁,导致下院解散,在7月份举行的新大选中,工党获胜,艾德礼当上了首相,一直做到1951年。

1945年的选举可以说是开启了英国政治的新时代,就是由工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的时代,原来曾经与保守党轮流执政的自由党已经沦为个无足轻重的小党。

工党执政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与保守党迥然不同的政策。工党的主要政策是推行国有化和社会福利。政府先后将英格兰银行、煤业输、瓦斯及电力等部门收归国有,不过不是无偿没收,而是给企业原先的所有者以相当优厚的补偿。到1951年工党政府下台时,国有化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1/5左右。工党的第二个主要政策是增加社会福利。一是保证人民充分就业,二是给人民提供足够的社会福利。例如使所有人都享有医疗保健服务,死亡时国家还可以给予安葬,这就是著名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政策。

工党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加强对外贸易。战后世界上许多国家战后都闹美元荒,尽量都买英国货,使英国的外贸发展迅速。1951年英国的出口额达26亿英镑,比战前的1938年增加近80%。

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英国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如果以英国1937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为100来计算,那么到1951年英国工业生产指数已达到了131。

外交上,艾德礼政府与美国保持高度一致,这就是所谓的“英美特殊关系”。

总的说来,当艾德礼执政之时,西方各国中,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比其他各国都好,在全世界也仅次于美苏居第三。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1951年10月的大选中,工党失利了,艾德礼只得辞职。工党下台后,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又一次当起了首相,这时候他已经快80岁了。

轮流执政

保守党上台后,其政策与原来工党的并无太大差别,工党的两大主要政策国有化和普遍的社会福利制度保守党都没有作根本性的改变。

但这些政策后来导致了相当大的恶果,英国人由于即使贫穷或者失业,生活也会比较舒适,这就使他们工作和找工作的积极性难免要打折扣。特别是1955年以后,英国国内经济一度繁荣,导致工人薪资提高和进口增加,于是贸易逆差剧增,外汇储备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便以严厉的财政限制来处理过热的经济,导致经济活动减少,失业加剧。过热的经济便冷下来了,原来的问题便都消失了。到这时,政府便放松管制,又让经济热起来,于是又一个繁荣期开始,不久后原来的问题再次出现,政府又用老办法去解决,如此周而复始。这使英国经济患上了著名的“英国病”,也就是说,经济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就像破旧的老爷钟一样。在经济增长率高的年份能达到近6%,低的年份只有不到1%。

外交上,丘吉尔这段时期最重要的事务是处理英联邦。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拥有极其广大的殖民地,它们与英国的关系各不相同,有的由英国直接统治,有的是保护国,最主要的是自治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力衰退,自治领却在壮大,他们不甘心再受英国政府的领导,于是便有了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它确认了自治领与英国的平等地位,它们之结合在于都奉英国国王为国家元首。此后英国便与诸自治领组成了“英联邦”整个英联邦则包括英国本土及其自治领、保护国、直辖殖民地等等。英王被称为“联邦首脑”。

现在英联邦成员国已经发展到50多个,遍布全球。全世界近三成约17亿人口均属英联邦,他们来自不同种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经济发达程度也相差悬殊。然而他们也有许多共同点,例如英语都是他们的共同语言,他们的政府架构、教育、司法和法律系统等都是相似的。

从1951年起,保守党连续执政13年。一个政党能连续执政这么久,这是自从英国开始政党政治以来极为罕见的,期间保守党共换了4任首相。第一位是丘吉尔,他又干了4年,到1955年,已经81岁的他虽然仍精神矍铄,但还是辞了职,直到10年后丘吉尔才去世,享年91岁。

丘吉尔任期内另一件大事是英国新王——伊丽莎白二世——继位。伊丽莎白女王是约克公爵的长女,她本来是没有希望继承王位的。1936年,她的伯父爱德华八世为了与离过婚的辛普森夫人结婚,退位了。伊丽莎白的父亲继位为乔治六世,作为长女,她成了假定继承人,也就是说,如果乔治六世没有生儿子,她便将继承王位。1947年,伊丽莎白与她的远房表兄希腊和丹麦王子菲利浦结婚。1952年,她正在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访问的途中得知父亲去世,立即回国继承了王位,称为伊丽莎白二世。

丘吉尔辞职后,由他的外交大臣艾登接任。由于1956年英国同法国及以色列一起入侵埃及,艾登不得不在1957年初辞职。

接替艾登的是外交大臣麦克米伦,他当了六年首相。任内,麦克米伦在国内致力于发展经济、提高就业率,还裁减军队、削减军费开支,用有限的资金去发展经济和提高社会福利,他的这些举措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到1963年6月,他的国防大臣普罗富莫卷入了一桩大大的丑闻——他同一个妓女睡觉,这个妓女还是苏联间谍,普罗富莫被追辞职,麦克米伦也称病辞职了,并推荐他的外交大臣霍姆接替。这个霍姆不是下院议员,却是个贵族,按惯例首相是要下院议员出身的,于是他便放弃了自己的伯爵爵位,参加下院选举,顺利当选。这是1963年10月的事。

但霍姆在第二年的大选中就失败了,由工党首脑威尔逊接任首相。这个威尔逊虽然当了两届8年的首相,但在

英国当代史上似乎没多大影响,这也许同他的政策没有什么新意、在内政与外交上均没有多大建树有关。1970年1月举行了大选,工党被击败,保守党又上台了,由爱德华·希思担任首相。

这个希思虽然总共只担任了3年多的首相,从1970年6月到1974年3月。他在任期间致力于解决两大问题,即北爱问题和加入欧共体。

北爱问题,即北爱尔兰问题,由来已久。它是英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爱尔兰问题的延续,也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与宗教问题,既是英国人与爱尔兰人的民族冲突,也是信仰属于新教的英国人与信仰罗马天主教的爱尔兰人的宗教冲突。后来爱尔兰共和军通过大规模的暴力以求独立,酿成了英国政府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虽然希思想了许多办法,但大都无果而终,北爱问题到现在还是没有最终解决。

关于欧共体,之前英国曾经两次申请加入,但都被戴高乐拒绝了。到了希思时期,他深深认识到,英国毕竟是欧洲国家,与欧洲大陆诸国的联系千丝万缕。当欧共体经济一直迅速发展时,英国却落在后面,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加入欧共体,他必须改变这种情况为此,希思代表英国政府第三次提出了加入欧共体的申请。这时候戴高乐已经故世,继任的蓬皮杜总统没有为难英国人。这样,在欧共体成立16年之后洲最主要的国家之一英国终于加入了这是1973年1月的事。

第二年,英国举行了大选,保守党失败,只得辞职,让位给工党的威尔逊威尔逊在卸任4年之后第二度当上首相上台后,他面临着英国异常严峻的经济危机,1976年3月,威尔逊以年迈和健康为由宣布退休,把职位让给比他还大4岁的卡拉汉。卡拉汉有个绰号“快活的吉姆”,他运气好,这时候英国在北海发现了储量巨大的石油,1970年英国的石油产量只有8万吨,到卡拉汉上台的这年达到了1000多万吨,后来更达近8000万吨。这时候国际油价正在疯涨,使英国的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卡拉汉的位子坐得并不稳。1979年3月国会下院举行了一次对政府的信任投票,结果政府以一票之差败北,卡拉汉被迫辞职。

撒切尔夫人

在接下来的大选中,保守党轻易取胜,它的党魁撒切尔夫人成为首相。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当代史上地位仅次于丘吉尔的政治家,西方第一个女首相,是当代西方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女政治家,她连任英国首相11年之久,是1827年以来英国任期最长的首相。她任首相的时代由于深深打上了她的烙印,被称为“撒切尔时代”。

撒切尔夫人生于1925年10月,原名叫玛格丽特·罗伯茨,家乡在英格兰的林肯郡,她是家中的次女。女子学校毕业后,玛格丽特进入了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学习化学,这时她只有17岁。

从这时候起,玛格丽特就对政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她将全部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牛津大学的保守党俱乐部里,三年级时她更是当选为学校保守党俱乐部主席,她是担任这个职务的第一个女生。

1947年玛格丽特从牛津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本来她想立即投身政治,可那需要大笔资金,她没有,只得先工作挣钱。1950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使她成了保守党达特福市的国会议员候选人,虽然她为保守党羸得了比原来多一半的选票,但还是被工党候选人击败。第二年她继续作为达特福市的候选人参加大选,再次失利。

于是她开始了法律专业的学习,顺利获得律师资格,当上了律师从1954年11月开始,她又先后参加了几个地方的补缺选举,但都失败了,不过她毫不气馁。1959年,撒切尔夫人时来运转,芬士利区的保守党国会议员宣布不再参加下次大选。撒切尔夫人顺利成为候选人并当选,这年她34岁。

撒切尔夫人在下院发表的第一次演说就为她赢得了声望,由于这次她的提案对报界有好处,报界从此也特别关注她了。

在1970年的大选中,保守党赢得胜利,希思首相任命她为教育科学大臣,成为保守党历史上第二个女阁员。

撒切尔夫人在教育大臣任上最大的举措是废除了原来免费供应全国350万名小学生牛奶的政策,这件事当时引起了工党的激烈批评,报纸一度称她是“夺去孩子牛奶的撒切尔夫人”。1975年2月,撒切尔夫人击败希思当选为保守党领袖,她成了保守党,也是英国甚至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个主要政觉的女性领袖。

1979年3月,工党首相卡拉汉在下议院的信任投票中失败,5月,保守党在选举中获胜,撤切尔夫人便成为英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第一位民选的女政府首脑。此后撒切尔夫人共当了三届首相,从1979年至1983年是第一届;1983年至1987年是第二届;1987年至1990年是第三届。

在第一届首相任内,撒切尔夫人上任后不久就爆发了一次经济危机,撒切尔夫人立即采取了与前面的工党政府大不相同的措施来应对。例如控制货币发行量、提高银行利率、大力削减政府开支以减少财政赤字等等,并且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力推行私有化。

撒切尔夫人这些经济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英国国民经济从1982年开始回升,通货膨胀率显著下降,国际收支也大为好转。

但与此同时,失业率剧增,为此她遭到许多选民的反对,1981年秋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她是1940年继张伯伦之后最不受欢迎的首相。不过撒切尔夫人仍然在1983年的大选中赢得了胜利。这并不是撒切尔夫经济政策的成功,而是缘于英国在马岛战争中的胜利。

马岛是马尔维纳斯群岛的简称,英国人称为福克兰群岛4月2日到6月14日,英国与阿根廷在这里进行了历时74天的英阿马岛战,这是一场未经正式宣战的战争,也是20世纪第一场现代化战争。

战争的结果,英军只死亡了250人,却打败了14万人的阿根廷军队,另外还俘虏了近万人,如果考虑到英军是在距本土万里之遥的南大西洋、在敌人的家门口与之作战,这胜利就更了不起了。

马岛之战的胜利令英国举国狂欢,乘着这股气势,撒切尔夫人领导保守党在第二年举行的大选中获得大胜,开始了第二个任期。

撒切尔夫人在第二个首相任期内继续推行她激烈的经济改革,进一步削减公共支出和减少预算赤字,把国有企业卖给私人,政府大赚了笔。在对外政策上,她更强烈地亲美,几乎支持美国的任何行动,哪怕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反对,她也坚决支持。与特别亲美相对的是特别反苏,苏联官方的喉舌塔斯社称她为“铁女人”、“冷战专家”。当撒切尔夫人听到俄国人称她是“铁女人”时,十分高兴,称这是他们给她最的称赞。从此她真的有了这个称呼,我们有时还称其为“铁娘子”。

她第二个任期外交上最重要的工作是与中国谈判解决了香港问题经过艰苦谈判,1984年12月19日,在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顺利回归中国。

1987年的大选中,撒切尔夫人再次取得胜利,开始了她的第三个首相任期。在第三个任期里,撒切尔夫人宣称要“继续革命”,就是要更大规模地取消社会福利和实行更大规模的私有化。不过她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她的人头税政策,即政府将按人头来征一笔税,以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遭到了极其强烈的反对,几乎引起了英国的社会动乱,然而撒切尔夫人丝毫不愿退缩,这种做法在保守党内部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与其他保守党重量级人士产生了争执,使她在保守党内影响力日衰。

1990年11月,在保守党举行新的党首选举时,赫塞尔廷宣布参加角逐,并在第一轮选举中取得领先。于是撒切尔夫人在11月21日宣布辞去首相一职,把保守党领袖和首相的职位都传给了她一手提拔的梅杰。英国当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代——撒切尔时代就此结束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oVhWG4BMH2_cNUgge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