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从两三岁开始,就变成唱反调专业户:你说东,他偏往西;你问A,他就故意答B。一次两次可能觉得好玩,天天如此,佛都有火!
学再多的“正面管教”也压抑不住家长那蹭蹭上升的怒火!
那你知道为什么孩子爱“唱反调”吗?我们该如何正确的应对呢?
01 我并不是“唱反调”,只是想要独立
从出生的时候,我们还分不清楚自己是独立于他人的个体,就更别提自己的意愿可以和别人不一样。
大概到了2岁左右,人类的“自我认知”开始突破,开始发现“我”可以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意愿。可是,大脑还没有成熟得发展到可以完整地表达一个独立意愿的能力,因此违背性意愿就率先出现。
比如你会听到很多孩子说“不要!”,其实他不是想表达反对意见,只是想表达“我”和“你”可以有不一样的意愿罢了。
孩子“唱反调”是每个父母都逃不掉的一个阶段,也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必经之路。可是很多父母无法接受孩子的这个“突变”,总会怀疑是不是因为之前对孩子的管理太松了,太由着他了,并且开始担心孩子如此固执,听不进去话,未来可能要“吃大亏”,而容易进入一个与“唱反调”孩子行为对抗的死循环。
不必过于焦虑,孩子的这种表现是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的。
当孩子大脑有能力独立表达完整意愿的时候,他们就会不再简单使用“违背性意愿”来表示自己和别人“意愿不同”,而是有理有据地和你“讲道理”了。
02 我并不是喜欢哭闹,只是不会表达需求
每个娃遇到任何“不顺心”,都会大哭一场:
因为看不了动画片而哭;
因为够不到想要的东西而哭;
因为吃不到美味的糖果而哭;
看不见妈妈还是要哭。
这个时候是不是觉得娃的泪水如此之多,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啊?
但其实,并不是娃喜欢哭,而是他们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事实上,哭和闹还是有区别的。
宝宝最初有需要时,会哭;如果妈妈不理解,哭才会变成哭闹。
因此,我们应该第一时间去捕捉宝宝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反之,若妈妈不懂宝宝,宝宝就会难受,妈妈不帮宝宝,宝宝就会哭闹。妈妈越不明白,宝宝哭得就越凶,哭得越凶,妈妈便越烦躁。这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一点,相信很多妈妈都深有体会。
允许孩子在不会说话及语言能力尚未发达的时候勇于表达自己,向父母表达需求。
要知道,宝宝首先是个独立的人,然后,才是你的孩子。因此,父母需要做的,绝不应该是阻止孩子哭,而是要理解哭声背后内心的诉求。让孩子的“发声”真正的被接纳与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才能更健康的成长,才是他最好的童年。
当然了,父母接受宝宝的哭闹,只限于宝宝在缺乏安全感或者受到了伤害的情况下,如果宝宝是想要通过哭闹得到玩具和父母的妥协时,请父母坚定而温柔的拒绝。
03 我不是故意犯错,只是想学习新技能
周末,浩浩妈在做大扫除,浩浩见了也想帮忙,就拿起鸡毛掸子来扫灰,妈妈见了忙阻止:“你别动,等会弄不好打碎了东西怎么办!”说着就抢过浩浩手上的鸡毛掸子,浩浩不甘心,趁着妈妈不注意又拿起来扫,结果一个没注意,真的把花瓶打碎了,妈妈气的狠狠地批评了浩浩。
父母总担心孩子这做不好,那做不好,所以出于保护,不允许孩子做,但孩子不是这样想,他也和我们大人一样,渴望被认可,渴望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往往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能一味的批评孩子不听话,故意对着干;孩子其实只是想长大,想得到肯定,所以,您不妨多给孩子一些机会,教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证明自己的能力。
2-5岁的孩子渴望足够的自由,自己做选择和决定。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开始制造麻烦并且犯各种错误。我们认为是错误,但其实是他们成长过程的一部分。
孩子在没有任何生活技能的情况下来到这个世界,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而好奇的。他们需要很多很多的学习实践才能培养出那些重要的执行能力。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地去探索,去尝试,去犯错误,他们才能获得技能:需要洒出很多次牛奶,他们才能学会慢慢地倒;明白了天冷不穿外套会不舒服,他们才会主动加衣服。
孩子只有在不断地试错中,才能学习到属于自己的解决办法。
04 我不是“不听话”,
而是不清楚你到底要我做什么
“别乱跑”“别偷吃糖”“别看电视了”“别再玩手机了” ……“不行,不要,不可以”,这应该是妈妈们每天说的最多的话了,几乎成了口头禅。可回想一下,你对孩子说了那么多“不”、“不要”、“不准”到底真的有用吗?大多数情况是,你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十有八九会发生。
蜜丝懂想起了心理学中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也可以说是一个小游戏吧,爸爸妈妈们不妨试着做一做:
要求很简单,就是在一分钟之内,不要去想上图中那只大白熊。恩,再确认一下规则,是不要去想最中间那只大大的白熊,一下都不要想哦。
但是现在,大家的脑海是不是已经被那只大白熊占据了呢?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中的“白熊效应 ”,又叫“反弹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当告诉我们不要做什么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就已经成功的“扎根”在了不要做的事情上,比如失眠患者告诉自己睡前不要乱想,结果脑子乱成一团,什么记忆都出现了,这是因为失眠者在睡前的时间里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我有没有乱想”这件事上,而越关注就越会乱想。
有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可能是他的脑袋还不能够完全按照指令来。当听到禁止的命令,大脑会做两件事:
第一步,构建出一个画面。比如要求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我们大脑中首先会出现白熊的形象。
第二步,才是否定。但对于孩子,一瞬间完成这两件事情有点不容易,他们往往在大脑中自动过滤掉了“不要”、“别”这些否定的词,只进行第一步。你越说“不要乱跑”,孩子偏要跑;你越说“别看电视”,孩子偏要看.....从此,父母的“不要”和孩子的“偏要”,就成为养育过程中最常见的亲子对抗情景。你的屡屡禁止,其实有时候对孩子反倒是一种深深的诱惑!孩子,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兴趣,很多在我们眼中“不”的事情,对他们而言,正是探索和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做某件事,请一定不要对他说“别”“不要”这种负面词语,而是要用你期望他做的事,替换它!
先共情,对孩子的“喜好”表示理解,但也要让孩子明白“喜欢”不等于“正确”,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些其他的选项,让他有个退而求次的选择。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了,所有的事情就会事半功倍!
比如:
不准吃那么多糖妈妈知道宝宝喜欢吃糖,可是糖吃多了牙齿会长小虫子哦,我们今天只吃一颗好不好;
碗里不要剩饭剩菜要把饭吃光光哦;
不许看电视了妈妈知道宝宝喜欢看电视,但是看久了眼睛会坏掉,来跟妈妈一起画画吧;
不能说谎听见没诚实的孩子妈妈更喜欢哦;
不要在地上爬来爬去,多脏啊让我们去床上翻跟斗吧
……
孩子“唱反调”并不代表他们要“变坏”。这是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时期,是他们试图争取独立的表现。因此,家长大可不必为此大动干戈,与其使出浑身解数强迫孩子配合还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和孩子交谈,了解他们“任性”背后的真实想法。
如何减少孩子爱唱反调不服管教的行为呢?
1. 明白一个道理: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关系。当有好的感受的时候,就会有好的行为。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
2. 如何让孩子有好的感受呢?并不是取悦和满足,答案非常简单,就是当孩子脾气不好,感受不好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认同孩子的感受。
3. 如何认同孩子的感受呢?四步法。认真倾听—简短回复——说出感受——善后行为。
4. 合理善后行为包括,不解决问题、给孩子选择、幻想方式满足愿望。
改变孩子的第一步,是修炼父母自己,修炼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智慧。
当我们充满教养能量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看到的不是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而是助力孩子发展的机会,你会体验到更多积极的情绪,你会更加有自信,有智慧,引导你的孩子朝着幸福和快乐的方向前进。
#你家娃也喜欢唱反调吗?#来来来,在下面留个言,说说TA唱反调的光荣事迹,让大家知道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