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一名穿着护士装的女性,手里拿着一个注射器,面前放着一大瓶药。
“护士”一边推着注射器,一边说:
“今天没有好好吃饭的孩子,都给我带到医院来。不吃饭就吃药、打针!要不要好好吃饭?”
这类的“吓唬”视频还有很多,除了护士版,还流传着警察版等版本。
更可怕的是,视频下面还有不少家长的好评:
“很有效,吓都吓死了。”
“太管用了,(孩子)默默地把饭吃完了,再不说吃不完了
不少给孩子看了视频的家长表示,这类视频“疗效”显著,药到“病”除,简直是专治淘气孩子的特效药。
有人曾总结出中国小孩的童年五大阴影:
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
不听话医生给你打一针
等下捡破烂的人把你抓走
黑黑的地方有吃人的妖怪
等会警察来抓小孩
蜜丝懂就有过类似的经历。
小时候和妈妈坐在一起看一部古装仙侠剧。
有一集,出现了一个狼头人身的怪物,模样特别可怕。
这时妈妈说道:“你这么不听话,今晚这个怪物就会躲在你的床底下,趁你睡着了吃掉你。”
结果,当天晚上我一夜没睡。拿着一个手电筒,时不时往床下照照,大气都不敢出。
直到现在,我还会对床底充满了恐惧,从不敢往床底下看。
小孩子不听话,中国很多家庭的家长觉得吓一顿就好了,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不听话了就把你丢掉。如果不拿出点让孩子怕的东西,孩子是不会懂事,不会收起他的脾气的。
但是,这种“吓唬式”的教育,真的对孩子有好处吗?
2
很多人喜欢用吓唬恐吓的方式教育孩子,因为那太管事了,效果太立竿见影了。
但是!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这样的“吓唬”有害无益,孩子是不会被“吓”乖的,只会被“吓”坏。
缺乏安全感,容易自卑敏感
邻居家的姐姐,她的儿子今年12岁了,可是还不能一个人睡觉。孩子10岁终于没有再尿床后,她跟老公就决定让孩子尝试下自己睡觉,培养独立。
可是,两年过去了,一个星期里有七天,儿子半夜都会跑到他们房间要跟他们睡,有时候是因为做噩梦,有时候是因为失眠。
我建议她跟孩子一起咨询下心理医生,她摇摇头说,几年前他们发现不妥时已经看过医生了。后来找出了根源,但是医生说孩子已经有心理阴影,是需要时间慢慢再培养起对我们的信任和安全感。
原来孩子还是4岁的时候,在回家的路上,孩子闹腾不止,她和老公一气之下跟他说“你不听话我们就不要你了”,说完两人就骑着摩托车走了。虽然只是躲在了前一个街口转角处,但是孩子以为爸妈真的不要他了,哭得撕心裂肺的,为了让孩子得到教训,他们还等了5分钟才回到孩子身边。
“你们真的太狠心了!”,我当时忍不住惊呼了一句,其实内心真想抽他们几个耳光让他们清醒下!
才4岁的小孩,遭父母抛弃,崩溃无助地哭喊 。就算是个陌生的小孩,我们看见都会心疼万分,亲生父母是怎么忍心躲在暗处整整5分钟呢?!
这位姐姐的儿子我是见过几次的,皮肤白白嫩嫩的,眉目清秀,见到陌生人十分腼腆,也不善交际,听说平时的他不愿分享玩具不愿跟同学玩耍,所以一个亲近的朋友都没有。
听完这位姐姐的话,我就不奇怪为什么一个长得那么好看的小男孩竟然连朋友都没有了。
那句“不要你了”说出口,对一个4岁小孩而言,已经够万箭穿心了,眼睁睁看着父母飞驰离去,把自己留在偌大无人的路上。眼泪和哭喊都无济于事,连最可以依靠的父母都不能再依靠了,他哪里来的安全感,哪里来的自信心?更别说什么抗压能力了。
如果在孩子特别小的时候,父母给他灌输“不听话就不要你”这种想法,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不安和恐惧,觉得自己很差劲,觉得自己无依无靠。孩子会一直自我否定,长期下来,甚至会变得自卑和敏感。
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前一阵,安徽铜陵一个11岁少年,背着一书包游戏卡到警局“自首”。问明原因后,民警们哭笑不得。
原来,这个孩子喜欢玩游戏卡,父母每日给的零花钱,都用来买了卡片。
妈妈发现后,担心玩卡片影响学习,就吓唬他说,这是违法行为,并要他到派出所“自首”。
当晚,孩子果真到派出所哭着交代了“罪行”。
试想当孩子被警察告知实情后,会是怎样的心情?被自己最信任的妈妈欺骗,该有多伤心?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父母的行为透支了孩子的信任。
有心理专家表示,吓唬孩子,一方面会给孩子造成精神压力,容易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另一方面会使孩子性格逆反,最终导致对父母越来越不信任。
随着孩子心智不断成熟,自主意识不断加强,就会明白父母那一套都是吓唬人的,也就开始不信任父母,父母的权威也就日渐崩塌。
孩子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知乎上有位网友分享了她的亲身经历:
每当考试差了,把试卷藏起来不敢告诉妈妈,练琴偷懒,写作业时偷看漫画书或是其他原因时,妈妈不是表情狰狞地抓着她的手使劲往菜板上按,举起菜刀,大吼要拿刀剁掉她的手指,就是竭嘶底里地砸东西,抓着她的肩膀使劲摇晃。
她每次都被吓得屁滚尿流,那种一犯错就恐惧的颤抖,浑身僵硬的绝望感觉,伴随了她的整个童年。
她每天都要小心翼翼,生怕大祸临头。长大后的她很乖,总是不自觉地会讨好别人,有人伤害自己时,她总是很麻木,不会果断止损。
她说:“我因为太希望别人能喜欢自己,而成为了一个谄媚的人。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在很多时候没有原则和底线。”
明明自己已经很不愉快了,但还是不会表达出来。
这么多年来,一直扮演着讨好别人的角色,期待着获得他人的认可。
童年时期的那句,“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带来的深深烙印,就这么一直刻在了潜意识深处。
直到长大,他们都会觉得,别人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令别人满意。只要听话,别人不会抛弃自己。
3
再懂事的孩子也有“熊孩子附体”的时刻,既然恐吓式教育要不得,那我们该如何更好的管教孩子呢?
对待孩子的言行,家长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用打骂、恐吓、吓唬来管教孩子。
不管孩子做了什么样的事,也不管这件事我们如何不满,在跟孩子沟通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
他的某个行为需要改进,但我们对他的爱永远不变;
引导他作出行为上的改变,不是为了讨好他人,而是帮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遇到任何事情,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先保持冷静,再看情况,分析原因,看孩子是需要关心抚慰还是行为引导。
多一分同理心,用尊重、商量的语气和孩子对话。
比如孩子把玩具扔的到处都是,家长可以尝试这样和孩子说:
“你把玩具扔了一地,这让妈妈感觉很糟糕,妈妈喜欢干净和整洁,你不玩的时候,愿意帮助妈妈把玩具放到柜子里吗?”
相信这样的表达,孩子不太容易拒绝。
也就是:
1、先描述事件本身(玩具扔了一地);
2、再表达自己的感受(妈妈感觉很糟糕);
3、引导孩子正确的行为(把玩具一起放柜子里)。
此外,孩子做的好的、对的地方,多一点夸奖和鼓励,在父母的信任和期待中,孩子往好的方向努力的积极性会更高,自觉性和自信心都能得到增强。
说到底,吓唬孩子其实是一种养育中的偷懒。
《无条件养育》的作者埃尔菲·科恩(Alfie·Kohn)称之为“爱的暂停与撤回”——
孩子不听话了,就暂停或收回你的爱,用吓唬或冷暴力来“控制”他。迫于压力,孩子可能会放弃自我意志,变成所谓的“乖孩子”。但这样的乖孩子,压抑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没有了自己的声音,为满足他人的意愿、获得他人认可而看脸色行事,是你想要的吗?
父母在养育上偷的懒,最后都会变成孩子心里的伤。一句吓唬,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别让孩子在恐惧的阴影里挣扎彷徨!
不要总是忽视爱的教育的力量,不要总是被训斥吓唬的效果蒙蔽双眼。
多一点耐心,少一点失控,教育反而会变得简单起来。
Ps,
#你有过被吓唬的经历吗?#留言区聊聊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