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有历史的老宅子,人们一般都会以当年主人的姓氏来命名,如回民街的高家大院、三原的周家大院、米脂姜氏庄园。但在陕西渭南的蒲城县,有一座始建于清代的知县宅邸,它的原主人姓王,现主人姓高,但它既没有挂“王姓”,也没有挂“高姓”,而是姓了“林”,因为曾有一个姓林的人住了3个月。这就是蒲城的林则徐纪念馆,一座以纪念福建人林则徐为主题的陕西清代宅院。
林则徐纪念馆位置在蒲城县杈把巷,始建于1839年,差20年就200年历史了,是蒲城现存历史最久远的古宅了,一院四进的格局,至今仍保存完好,处处精雕细刻,呈现出古典的韵味。
这是一座典型的关中院子,进深70米,宽却只有十来米。走进去,从前到后,从一个院子穿到另一个院子,一目了然,不会像大宅门那样让人容易迷路。
它的原主人叫王益谦(1784—1857),蒲城杈把巷人,是嘉庆年间的一个举人,曾经在福建各县当了约20年的知县。期间(1828年),他结识了回家为父亲守丧的林则徐,两人年龄相当,志趣相投,一见如故,诗书唱和,成了好友。加上王益谦在朝为官的族兄王鼎是林则徐的老师,这层关系使得两人的友谊就更加深入了。
标志性的凤凰抱厦亭
两人交好便是一辈子,1846年,62岁的林则徐拖着衰老的身躯从新疆伊犁充军回来,重回权力中心,当上了陕西巡抚,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走马上任,而是告假3个月,来到蒲城,住到了王益谦的家里,为已去世4年的王鼎守心丧。
最后一进院的卧房,据说林则徐当年就住在这里。
林则徐为什么专门要花上3个月为王鼎守心丧,因为——王鼎的死,往大了说是为国为民,往小了说,其实是因林则徐而起。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销烟,随后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广东战败后,道光皇帝把怒火都撒在了主持禁烟的林则徐身上,将他革职发配新疆伊犁充军。此时,林则徐已经57岁,年近花甲。
院子里有200多幅木雕,数百种砖雕,完好保存着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王鼎不仅是林则徐的老师,也和林则徐有着同样的政治立场和爱国情怀,力主禁烟和抗击英国,于公于私都和林则徐有着深厚情感。为了让林则徐避免暮年戍边,王鼎抓住黄河开封段决堤的契机,力荐林则徐治水,经道光帝同意后,林则徐以待罪之身苦干半年,圆满完成任务,只是,当所有人都论功行赏时,“赏”给林则徐的仍是一道冰冷的敕令——“仍往伊犁”。
林则徐悲观绝望的心情就不用说了,白发苍苍的王鼎也涕泪滂沱,觉得有负于林则徐。生性耿直的王鼎在朝廷上多次向道光帝上谏,反对议和割让香港,主张任用林则徐,气头上的道光根本听不进去。无奈之下,深受“文死谏 武死战”思想影响的王鼎竟然选择用命来诤谏,以74岁的年龄自缢于圆明园,死得十分惨烈!虽然最终道光也没回心转意,但这份生死交情林则徐铭刻在心里,因此,回到官场上后,林则徐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为王鼎守心丧。
林则徐和王鼎
微妙的是,王鼎家其实就在王益谦家前面的那条巷子——达人巷里。林则徐没住在王鼎家,而是住在王益谦家,可见他和王益谦关系之好。林则徐在王益谦家住了三个月,留下了许多的墨宝,光是匾额就写了八块,从大门到正院、书房等,林则徐算得上把王宅的匾额“承包”了。最有名的一块挂在第一进院子,叫“味兰书屋”,匾上还有一段长长的跋,非常珍贵,是欣赏林则徐书法文字的珍品。
而今,林则徐纪念馆已经是渭南市爱国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和禁毒教育基地,里面陈列着林则徐生平事迹、禁毒专题展和林则徐与王鼎之间的爱国情谊介绍。宅子曾经真正的主人王益谦反而被淡化了。有时间的话,可以去蒲城看看这座180岁的老宅,听听宅子里发生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