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走出很久未出的大门,天高云淡,白色的太阳光通过绿树成荫,洒在步道和身上。正月里的梅花、早樱和玉兰,早已被春风唤醒了。
寻常日子,是心灵大厦将倾时的压过来的秤砣,一茶一饭,是危苦困顿中的定心丸。
”
作者 | 乔伊西
除夕这天,我把水仙花从阳台抱回,找到个礼品包装上剩下的中国结拴上了。家门口的巨大龙灯、猫和老鼠等等所费不赀的彩灯,在黑暗中荒芜。小时候我对人造的张灯结彩和喜气洋洋感到俗不可耐,随着年纪渐长,尤其今年,理解了春节这中国人古往今来努力做的“表面功”,跟圣诞节一样,功在事外。除夕前,就算只是给父母门口,擦擦洗洗,换一副也差不多的新春联,我也暗自盼望,这一年他们进出时眉梢上沾些得意。
这十几天里虽坐家中,我的世界却时刻被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力量拉扯着。曾经参与过多次天灾人祸报道,但这一次的情感浓度我却从未经历,满满地,堵得胸口发闷。
也另有一根拽住我的力量。年初五,在成都落地被隔离的武汉弟弟给我发来他的好吃好喝;年初八,大学同学姨妈所在的湖北省中医院,因为三联在行动小组的帮助得到了300幅护目镜;年初九,小区物业帮助被隔离的湖北邻居解决了生活问题;大年十四,那只因为谣言被扔下楼折断四肢的猫,度过了手术危险期开始排便。这为数不多的几根稻草,使我的心不至溃散。
真正的日常,仍须继续。
年初十凌晨正刷新闻,地震突然发生,轻微但并不短暂的晃动中,我看着身边安稳如山的X猫,它斜眼看过来,仍带对主人的鄙夷。我本才喝了点威士忌,它贼头贼脑来凑,不知是不是舔了,现在也露出上头的样子。X猫作为一只土橘,总明目张胆的馋酒,用酒精喷过的鞋子也要舔。可就在那个瞬间,这个胖家伙仿佛一只秤砣,使我心安。该做的,想做的,我都做了。对得起今天了。
我有一秒觉得,依仗人力若不能为,听天由命也不为耻。震后一小时内,四川人又发挥了段子精神,变着花样逗乐朋友圈。在新闻满天飞的焦灼中,“不严肃”这个贬义的指责失效了。川话自嘲“簪翎子”,意思是管不住自己头上的嘚瑟。想着刀马旦头上抖动的雉鸡翎毛,我难得轻松,竟久违的笑着睡着了。
第二天出了些烘烘太阳,“不去晃晃吗?”爱人对着楼下的河畔,竟然提议。他可是早早把高铁票退掉,早早拿到口罩,并一直认为大考验还没来到的人。我们走出很久未出的大门,向河边走去,天高云淡,白色的太阳光通过绿树成荫,洒在步道和身上,本来还聊着新闻的我们,不由自主,被飞翔的白鹭扰乱了话头,被太阳晒舒活了骨头。
路上的红梅,竟然已经快开谢了,玉兰都挺立起来。春节是成都的花期,正月里的梅花、早樱和玉兰,早已被春风唤醒了。散步回家来,婆婆送来的菜里,她炒的回锅肉仍是漂亮的“灯展窝”,另几根碧绿的生蒜苗,嘱我炒时再放。即使操持一个小小的家,也有自己的原则。
我不觉精神为之一振,泡了杯成都人最喜欢的茉莉花茶。记得看《野葫芦引》第二部《东藏记》时,描写了许多轰炸时的大西南。《炸不垮的腊梅花》是云南的女儿写给身在北平,已拒降自尽的父亲的信。信里着意提到自家土屋在一小片腊梅树之中。还挂着孩子书法的猪圈上的房子毁于炮火,教授紧紧抱住来之不易的物理器材被埋废墟,忠于职守的小黑马被孩子无奈放弃,女儿卖掉最后一副传家宝耳坠救命。
只有腊梅花,明明没人在意,却开的惹眼。仿佛那丝缕若有还无的香味,飘散在这封烽火家书,焦土和血腥味似乎已不觉得。女儿仍教孩子们吹箫,“吹出新时调,不是趋时,而是新的自己。无论怎样的艰难,逃难、轰炸、疾病……我们都会战胜,然后脱出一个新的自己。”
我钟爱宗璞写的生死攸关之下的普通中国人。躲空袭警报时,数学老师讲费马和历史老师讲《太极图说》,先生们的声音有力碰撞,学生们听得笑起来。为了躲避轰炸进入地道,带了小猫的孩子受到村民的训斥,说猫叫会引起敌机的注意,孩子紧紧抱着小猫。城里人一起逃入山林,小贩们挑着担子,在溪边卖茶卖吃,鸡豆粉的香气散开,有人吸溜溜地喝起来。
寻常日子,是心灵大厦将倾时的压过来的秤砣,一茶一饭,是危苦困顿中的定心丸。艰难时期,我们都应已愧于接受全然利他的伟大的英雄。铭记“为众抱薪者”,却共感于更多,“毋以善小而不为”的普通人。“生计”,生生不息,才给社会里更广泛的普通人,留下了活路。
今年春节,过完了。
(图源:视觉中国)
春日迟迟。我们注定将要度过一场难忘的春天。可能你的生活“被迫”变得单调,所幸桌边尚有茶聊以慰藉。
如那杯于心悸过后饮下的福州七窨茉莉花茶,历经“伺花—筛花—窨制—通花—起花—高温烘干(复火)—退火七日再窨”漫长蛰伏而成,所耗工序的核心却在于“做减法”,只保留下茶与花最为精华的部分——由自然深处而来积蓄力量。
在清减的日子里,守住那些关于生活本真的期待,静默喝茶、读书冥想、适量运动、感受久违的独处时间。值此时刻,“三联爱茶”将陪你“以茶的方式”回归日常。泡开一壶福州茉莉花,轻吹甘甜茶汤入喉,那久久念想的春日微风,拂动在心尖。
春日绽放“福州经典茉莉花茶”
-轻按图片和“三联爱茶”一起喝茶-
+9.9限量换购三联生活周刊《武汉现场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