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端木蕻良1912年9月25日生于辽宁省昌图县鸟此鹭树区所辖的宽裕村苏家屯,即现今的昌图县下二台子乡月亮村苏家屯,1996年10月5日逝世,生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生写下了1000多万字的作品,驰名海内外。
他的一生中有三个女性对他的成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第一位是他的母亲,一个佃户的女儿;第二个是他的英年早逝的妻子,30岁就扬名海内外的作家萧红;第三个是送他乘鹤西行的继萧红之后的妻子,40年代就被誉为戏剧皇后的钟耀群前辈……
图 | 端木良 萧红
钟耀群少女时起从军报国,戎马生涯,血染战壕,用歌声鼓舞着中国抗日将士……
她和端木蕻良结婚后,放弃了个人的追求,全心身地支持丈夫创作。
端木蕻良一生创作发表了约一千万字的作品,是公认的红学家、书法家、并对国画有着很深的造旨。端木蕻良的成功与钟耀群的帮助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九五九年的十月,钟耀群到北京汇演,去看老朋友刘玲和她的丈夫贺尚华。
刘玲十几岁参加革命,给董必武当过通信员,与小说《红岩》中的人物原型“双枪老太婆”在一起打过游击,她和钟耀群是抗战时期的朋友。
一见面,他们夫妻就问钟耀群结婚没有。钟耀群告诉他们:“还没有对象呢。”他们可急了。
这时,钟耀群已经三十多岁了,部队也很关心她的婚事。
钟耀群所在的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和政委谢富治多次和文工团的领导说:“不能光让钟耀群演戏,要给她机会去找对象,一个月不行,两个月,给她长长的假,让她找。应该关心她,不能耽误了婚姻。”
文工团怕她在外地找对象调走了,想让她在本团里找。本团里也没有让她动心的。文工团的首长把军区丧偶的和没有结婚的首长的照片拿来,让她看,问她相中哪个都可以。
她觉得和这些首长怎么生活在一起呀,不是他们人不好,而是和他们在一起没有共同语言。
那时有的文工团员找对象想找有地位的,团里有一个女队员五十年代就公开说:“要找一个屁股上冒烟的(小汽车)。”
她后来经组织介绍与一个比她大许岁数的某军区的一个副司令结婚了。她与他从没见过面,通了几次信后,她就带着照片和那个人的信坐飞机去找人家,仅仅凭通了那几封信就嫁给了那个副司令员。
钟耀群从来没有想高攀大官,她要找一个对味儿的。她打定主意:若没有认可的,决不勉强。可是钟耀群又特别喜欢孩子,想要一个孩子,所以决定结婚。
部队首长对钟耀群是非常好的,不仅是个人问题,就是在生活小事上,也十分体贴她。
记得她刚参军,早上按部队的作息时间起不来,她和文工团的领导说:“觉睡不够啊!”团领导把钟耀群的话告诉了当时的军区司令员陈庚将军。陈司令听了说:“让她们睡,让她们睡,不要惊动!”
那时睡的是大厅,铺挨铺,人挨人,各自盖的被都是自已从家带来的,五颜六色的,钟耀群和妹妹的被就是妈妈给做的麻花被,她到文工团居然没有盖过部队给发的军用被。
早上大家都起床了,钟耀群和妹妹钟耀美竟然还能睡得着觉。
她给战士演《白毛女》时,扮演“黄母”,陈庚把他自已的床借给钟耀群当道具用。陈庚将军对钟耀群的关怀,钟耀群如今历历在目。
这次到北京,刘玲夫妇听了钟耀群还在独身,便说:“我们给你介绍一个人,这个人在新华书店工作。”
钟耀群去相看:人确实不错,长得高高的,白白的,也有一定的文化。可是谈了两次话,觉得不对味儿,回昆明又通了两次信,便结束了交往。
再次到北京,刘玲听到钟耀群和新华书店的那位中止了,说:“这次我给你介绍一个,他是作家,叫端木蕻良。” 钟耀群听了一惊,说:“什么?他都多大了啊!”
端木蕻良在钟耀群的印象中是很大年纪的人了,钟耀群当年看他的《科尔沁旗草原》时才十六岁。
刘玲说:“这个人四十多岁。”
钟耀群说:“不止吧?”
刘玲说:“这有什么,弄不了假!他发表小说的时候岁数小,你才误认为他老。”
听说端木蕻良的年纪不像想像的那么大,她倒有些动心。他的《科尔沁旗草原》在钟耀群的心中还留着很深的印象。
于是,钟耀群同意和端木蕻良见面,但不能随便就相看,要与组织汇报。
回到团里一说。团领导说:“端木蕻良?他快八十了吧?不过给你假,你可以到北京军事学院采访,收集素材写剧本,给你一个月假。”
七月,钟耀群坐飞机到了北京,一下飞机,刘玲和贺尚华带着端木蕻良来接她。
钟耀群想像中的端木蕻良是粗犷的,卷曲的头发,和他小说里形容的森林一样;而事实上与想像的相反:他白白的,清瘦,背略略有点驮,穿着中山装,一副文人书生相。
钟耀群穿着军装,个子也高,带着肩章,很是威武,和端木蕻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见到他,钟耀群很自然地想起了他描绘的草原的那诗与哲理融为一体的语句:大地不平,是因为大地总有流不完的眼泪。那语言多好啊!流动着的江河湖泊,那是大地为人世上不平而流动着的眼泪,这不仅是想像的艺术,也是作家阅历人间沧桑的感概啊!
总之,人和钟耀群想象的不一样。
图 | 端木蕻良
刘玲夫妇为了让他们有机会在一起谈谈,把他们介绍到一块,就走了。
端木蕻良和钟耀群到了和平餐厅吃西餐。他问钟耀群爱吃什么,钟耀群也没客气,说:“我吃大虾。”
端木蕻良便要了一大盘虾。边吃边谈,
端木蕻良说他看过钟耀群演的戏。钟耀群问看的什么戏。
端木蕻良说:“《陈园园》。”
钟耀群说:“我在十六岁的时代就看了你的作品,喜欢读你的书。”
她告诉端木蕻良,那时,在湖南长沙九战区流动宣传队,大家都想看书,但又买不起,就到书店去偷。《科尔沁旗草原》就是从书店偷来看的。
端木蕻良笑了。他们很谈得来。当晚端木蕻良送钟耀群到万铭军队队招待所,说明天便来看钟耀群。
次日,端木蕻良如约而来。
本来钟耀群与端木相识后还要处一段的,这时,一封来信促进了他们关系的进展。
这封信是钟耀美写来的,告诉钟耀群:文工团的政委的妻子自杀了,如果钟耀群这次在北京找不到对象,就以组织决定的方式把钟耀群嫁给文工团政委。
妹妹让钟耀群快点拿主意:若不及时定下来,组织就给你做决定了,你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
那时一些女同志在找对象时自已没有自主权,组织分配给谁就是谁。
钟耀群也慌了:一旦组织上定下这事了,那就麻烦了,吓得钟耀群去找当时在北京开会的军区宣传部长冯牧,告诉他目前的情况。
部长冯牧听了后,说:“个人的问题由个人做主,组织不能包办婚姻。任何人也无权干涉。你如果相中了那个作家,我们支持,可以去调查。”听了这话,钟耀群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钟耀群立刻写信给妹妹,让她向团首长报告,请组织派人来调查端木蕻良。
团里来人调查后,发现端木蕻良有一个疑点:左联时期有一个人的被捕,怀疑是端木蕻良向反动派告密的。
这个问题说也说不清,查也查不明白,也是很要人命的,组织上把这个事告诉给钟耀群了。
按理,团里发现这个问题是不应告诉钟耀群的,因为这是组织秘密,但他们讲给钟耀群听。目的是让钟耀群不和端木蕻良再处下去,好回团里嫁给那个政委。
没想到,钟耀群听了这事后,说:“这个问题都没弄清是真是假,有什么可担心的!”
后来查明,那事果然与端木无关,不然,端木也入不了党的。团首长见钟耀群主意已定,便说:“和端木蕻良结婚可以,但不能调走!” 钟耀群答应了。
和端木蕻良从认识到登记结婚,前后才三个月。这么快。他们就准备结婚了。
登记结婚那天是一九六0年三月,他们俩到西城区里的街道登记,端木蕻良在“婚否”一栏中写道:丧偶;钟耀群写:末婚。
出到门外,端木蕻良自言自语地说:“十八年了。” 钟耀群说:“不简单,苦守寒窑十八年啊!”
他们到北京饭店要了一盘大虾,一怀酒,吃完了饭,就各走各的路:钟耀群乘当晚车去山西沁源采访,端木蕻良去北京电影制片厂去参加对白刃的批判会。
山西沁源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岁月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英雄人物,但是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人民群众生活还相当贫困。
钟耀群住在山西沁源县一个大队的妇女主任家里。妇女主任的一家人都睡在一个炕上,钟耀群睡在最边上,靠着妇女主任。
他们晚上睡觉都脱光衣服的,吓得钟耀群都不敢翻身,脸冲墙。地中央放着一个大木桶,夜里就听见哗地一阵子,哗地一阵子:起来小便。
后来钟耀群和妇女主任说:“给我找一个有小炕的人家吧!”
钟耀群又搬到一户贫农家,这家人口少,钟耀群自已睡一个小屋一铺小炕。
钟耀群和这家相处得很好。钟耀群把供应给自己的东西全交给他们,大家在一起吃。那小孩子都不会吃肉。一盆白米饭端上来,他们以为那是多好的菜呢,拿它当菜吃。钟耀群却喜欢吃大查子和煎饼。
白天和农民在一起劳动,收工回来后为农民理发。闲来,这些没有到过城市里去的农民也和钟耀群在一起山南海北地侃。
他们问钟耀群:“你们城里人的厕所都在屋里吗?将来农村也能有楼房吗?”
他们都叫她“老钟”,处得相当好。后来团里通知,要钟耀群先回去参加“四清”学习,她可以有一个月的婚假,然后再回昆明。
一九六0年五月初,钟耀群从山西沁源回到了北京。
端木蕻良的居室在东单三条,是一个木板楼,他的屋子乱得不得了,四下全是书,床上也是书。
五月要结婚,那时妹妹也来北京参加姐姐的婚礼,帮钟耀群布置新房。
妹妹买来一张新床,又用一块白布把所有的书都盖起来,书没处藏没处放,只能这样装点一下子。案头摆放了鲜花,点燃了香。端木蕻良把屋中的灯泡换成红色的。
小屋虽然简陋,但是经过装饰,显得喜气洋洋。
5月5日那一天,二人请在北京的军区首长吃饭,司令员秦基伟、政委金如柏和副司令陈康、许志奋都来了。秦司令为他们主持婚礼。
端木蕻良的大哥安排的饭菜,在西单鸿宾楼摆了两桌,要了三只北京烤鸭。那时是困难时期,烤鸭是有限制的。
为了不误团里的演出和创作,又能让钟耀群度密月,首长让钟耀群到驻北京香山的军事学院体验生活,写剧本,给她一个月的创作假。
新婚后的一天,端木蕻良和钟耀群一起上街,进了商店,他手里拿着一把票子,对钟耀群说:“你看要买什么?”
钟耀群笑了,问他:“你看,我需要吗?”言下之意:我是个军人,又有工资,你把钱收起来吧!我什么都不需要!
当时端木蕻良是很贫困的。婚前他对钟耀群说:“你知道吗?我的身后有一连人呢!“
那时,端木蕻良养活大哥一家子、三哥的孩子,老少一大帮,他自已还要生活,他还要买书。
钟耀群不需要他为自己花什么钱,可是结婚了,又总不能不为妻子买点啥做纪念,端木蕻良非要给钟耀群买点什么不可,钟耀群也只好同意了,最后选了一根表裢。
其实这个钟耀群也不缺,就是为了满足端木蕻良的爱心,才同意买的。一个月很快过去了,钟耀群不得不回部队。
……
……
钟耀群和端木蕻良风雨同舟,度过了三十七个春秋,社会上流行一句话,说:“丈夫的成功有妻子的一半,”端木蕻良的创作凝结了钟耀群的心血,钟耀群为端木蕻良牺牲了太多。
本来是一个一级演员,为了照顾端木蕻良,从云南调到北京,虽然进了首都,可是她放弃了从小就热爱并早有成就的戏剧,从此甘心默默无闻地陪伴在丈夫的身边。
钟耀群陪伴丈夫端木蕻良遭遇了建国以来历次极左运动的折腾,尤其是钟耀群陪伴端木蕻良饱受了文史上别有用心者的攻击,坎坷的人生使他们淡化了名利,荣辱不惊。
如今,八十多岁高龄的钟耀群老人在端木蕻良逝世后,得到北京市委的支持,为端木蕻良编撰着《端木蕻良文集》,现在己出版了八卷。
图 | 左起赵郁秀、端木蕻良、舞蹈家贾作光 摄于1985年
文 | 铁敌青红上
中国作协会员,辽宁省昌图县人氏,做过知青、解放军战士、工人、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