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5岁中秀才,23岁名扬中外,却屡次投江自杀,仅仅留下16字遗书

2020-02-16   你的心做呀

说到他,人们常常用“学术界的钻石”来形容。他的每一面都闪耀着无限的光芒。作为一个学者,他的知识面涉及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等数十个领域。

他一生享誉盛名,曾是末代皇帝溥仪身边的大红人。却在世人羡慕时选择离开人世,芸芸众生留下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

他就是民国学术界的一朵奇葩——王国维。

1877年,王国维出生于浙江杭州海宁的一个书香门第。虽说他不幸在四岁时失去了母亲凌夫人,但好在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极其重视他,尤其是在教育上。

王国维七岁入私塾,师从潘紫贵和陈寿田先生。他自幼博览群书,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后他对学习的热情也是在这个时候激发出来的。

1892年,王国维参加海宁州岁试,考取了第二十名的成绩,成为秀才,与陈守谦、叶宜春和诸嘉猷齐名誉为“海宁四才子”。

随即,王国维踏上了漫长的求学之路。1894年,他考入崇文书院。自此之后,他没有一味地“死读书”,而是活跃地领略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史学、校勘学等新兴学科,都是他感兴趣的。

再加上当时西方大量的文化输出,让王国维能够接触到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和思想。虽然他无法出国留学,但他始终坚持关心中外之事,并且广泛阅读相关书籍。

也正是在这个特殊时期里,王国维产生了出洋留学的想法。他不再满足于国内的文化,他想去到大洋彼岸感受西方的人文环境。然而想法总是美好,现实却不大一样。后来的王国维非但没有留学,反而在家中娶妻生子。

1895年,王国维娶了莫氏。妻子家里世代经商,家庭条件还算优越,而且王、莫两家早就定了亲。再加上岳父得知王国维得到了“海宁四才子”的美称,自然对王国维很是满意。

即便结了婚,王国维依然对求学孜孜不倦。1898年,在父亲的陪同下,王国维来到上海求学。当然,已经21岁的王国维不是去上海上学的,而是先后进入《时务报》和东文学社,学习的是日语、英语以及数理。

虽然王国维为了梦想远走他乡,但他与莫氏的感情还是很深的。尽管相隔两地,可两人也放不下对彼此的挂念。纵使有千万种念她的方式,他唯有作一曲《清平乐》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樱桃花底。相见颓云髻。的的银釭限意。消得和衣浓睡。当时草草西窗。都成别后思量。料得天涯异日,应思今夜凄凉。”

磨刀十年,只为一朝。1900年,王国维在亲友的资助下,终于完成了心愿,得以赴日本留学。

只不过美梦太快破灭。王国维仅仅去了一年,就因病不得不回国。尽管如此,一年的留日学习体验也为他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待王国维病好后,他来到武昌农学校任。后来又在《教育世界》发表了大量译作,一步步坐上了该报刊的主笔和代主编。

王国维之所以可以在众多海归中脱颖而出,正因为他的作品中不单单是翻译,还有加上自己的论述,再加上他引入了大量的近代西方的不同学科领域的先进思想。在一个封闭的年代,他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国人带来了新的活力。

直至1906年,王国维凭借自身的天赋,学习研究了康德等人的哲学思想,同时接触了教育学、逻辑学等学科。他自称这一时期为“兼通世界之学术”之“独学”时期

在那之后,王国维竭尽所学写出了一本《人间词话》。该书堪称是旧日诗词论著中的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他用全新的观念与传统的词话相结合,碰撞出独特的火花。书中提到的“三境界”更是道出了治学的真谛。可以说,时至今日也难以找出一本文学批评史能够与之媲美。

可当他埋头苦读之时,外面的世界早已不同往日。接踵而来的是王国维失去了爱妻,此时此刻,他的心里只有懊悔和惋惜。他独自徘徊于江边,写下“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国春心折。海门空阔月皑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须臾误。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用以寄托对亡妻的哀思。

几个月后,王国维为了三个尚且年幼的孩子而再娶。转而被迫举家迁往日本。侨居日本四年多的时间,幸亏有朋友罗振玉的帮忙,王国维才有机会继续治学。这一次,他又转身投向史学研究,从古文字到古器物,再到戏曲,凡是能学的事物,他无一不精。他也不禁感慨:“此间生活最为简单,而学问则变化滋甚。成书之多,为一生冠。”

就王国维所作的《殷周制度论》来说,也让梁启超赞不绝口,称之为“绝学”——“以后研究甲骨文的自然有,而能矫正他的绝少。”

虽然王国维在日本沉浸于中外思想碰撞的美,但明知自己一家已经拖累友人已久,他决定不再留在日本,于1916年回国。可就算是回了国,王国维仍然戒不掉对研究的热情。继而编成《观堂集林》,对后世影响深远。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王国维这样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学者终究是不会被埋没的。虽然他年过不惑,仍未有个像样的权位。但那未必是他没有能力,恰恰是因为他不图名利,一心为学的人格魅力。

1917年蔡元培曾聘请王国维到北京大学做教授,但是被他婉拒了。1921年,王国维再次受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他仍旧拒绝邀请。1922年,他再次受邀任职北大研究所国学导师,虽然最后他接受任职,却拒绝了酬金。

1923年,王国维正好遇上皇帝溥仪挑选海内硕学之士。他受友人推荐,成为了南书房的一员。当然,他担任该职绝非贪图一时的权势,吸引他的是那些数以万计的藏书。

次年,一场无声无息的战争打乱了王国维的美梦。溥仪受害,王国维愤然跳入金水河乞求一死。最终被家人劝阻,才活了下来。

初次投江自杀未果,让王国维只能带着伤痛活下去。尽管后来胡适等人推荐他担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一职,但他自知没有精力挑起重任,终究还是拒绝就任院长,仅任教职。

在那之后,王国维在清华大学教授《说文》等课程。教学相长,他在培养许多专家学者的同时,他自己所学也有所增进。其言行举止,皆有深远的影响。

正如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蒋复璁所说:“要说清华国学研究院的传统就不能不想到王国维先生的道德与学问,在‘五四’后讲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这条路子是他开创而有光辉的成绩。”不管身在何处,王国维的人品和学识都值得让人敬佩。

可以说,王国维一生活到老,学到老。就算年至半百,他始终坚持不变的是那颗治学之心。后来他的女儿王东明回忆道:“父亲的书房为正房的西间,三面靠壁全是书架,书籍堆放到接近屋顶,内间小室亦放满了书。”在王东阳的印象中,他的父亲在生活中除了日常的工作,就只是在房间研读。

正当所有人对王国维一身才学而感到惊艳的时候,没有人意料到他其实已经有了另一番打算。在他平静的外表下面,藏着的是一颗伤痕累累的心。无法躲避的现实使知识与时间都没能抚平他心中的伤痛。

1927年,王国维和往常一样吃完早餐就到办公室工作。之后王国维还和研究院办公处的侯厚培一起谈论新学期招生的事情,并向他借了五元钞票。

出乎意料的是,王国维离开办公室之后就雇了辆车前往颐和园。他去那里的目的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在那里抽完最后一根烟,随即纵身跳下昆明湖。这一回自沉昆明湖,王国维没有再被救回来。

王国维去世后,人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遗书,上面只写了16个字:“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逝者已去,却留下这16个字引起后人无尽的猜测。

事实上,大概没有人能够猜得透王国维自杀的真实原因,正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在王国维的纪念碑铭中所写:“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其中提到的“独立”,或许不仅仅是表现在学术上,更是解释了王国维一生所作出的每一个看似无理的决定。

三个月后,思想家梁启超在王国维墓前对清华国学院的学生做长篇悼词:“通方知类四字能够表现他的学问全体。我们看王先生的《观堂集林》,几乎篇篇都有新发明,只因他能用最科学而合理的方法,所以他的成就极大。

毋庸置疑的是,王国维的离开实在是让人大感遗憾和惋惜。一个时代的大师就此消亡,说再多都是无力的慨叹。为何王国维选择自沉昆明湖?为何偏偏是在这个时间?年仅50岁的他到底遭遇了什么?一串串问号萦绕在人们心头。

如果要深究王国维自杀的真相,恐怕也很难有个结果,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但是要说真正值得我们追忆的,是他那份坚守文化的勇气和执着。

文 | 南惜

图片参考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