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理学:优秀的孩子,患上了“空心病”,父母功不可没

2019-10-07   淅爸育儿记

北大,国内拔尖的高级学府,如果一个孩子考上了北大,通常会被视为全家的荣耀,人生已经赢了一半。但你知道吗?将近1/3的北大新生是厌恶学习的,原因是他们患上了“空心病”,而他们患上“空心病”的缘由,父母“功不可没”

徐凯文教授(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曾做过一个统计: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请注意这是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

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01 空心病--丧失自我存在价值

空心病,即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简单点来理解就是一个人缺乏了自我价值认知。

如果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来理解,患上空心病的人,他对于“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嘛?”的认知是一片虚无的。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如他们在心理干预时告诉徐凯文教授的那般的:

徐老师,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兴许你会认为空心病就是抑郁症:患者一样的情绪低落、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问题是所有的抑郁药物干预都无效;即便是电抽搐治疗(任何抑郁症患者如果用电抽搐治疗,他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但是电抽搐治疗对空心病都没用)。

徐凯文教授在长期的接触这类型同学后,总结出患上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的孩子的一些共同特点,并以此作为非严格诊断的标准:

1、从症状上诊断可能符合抑郁症

2、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3、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

4、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

5、有强烈的自杀意念

6、通常这些来访者出现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天

7、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

02 患上空心病之前,孩子的心路历程

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所以他们会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当然也给我们机会把他救回来。

但是,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徐凯文教授如是总结到。

那么,一个孩子,而且是被视为家之骄傲的优秀孩子,是如何丧失了支撑起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的?

为什么这些从小就是最好、最乖的学生,这些足够优秀,甚至优秀得让人羡慕的孩子会患上空心病?大体上他们经过了以下的心路历程:

  • 一开始,他们是幸运的,被认为是天才

这类型孩子,一开始是幸运的,这份幸运并不是指运气,而是指他们与生俱来具备对学习的天赋。

他们学习什么都比同龄人快,尤其在学业上,并不如一些学习困难的孩子,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相对轻松,仿佛与生俱来就是学业上的天才。

这恰恰是他们患上空心病的开始,因为他们的父母开始用学业作为衡量他们价值的标准,作为对孩子喜怒的条件;

年幼的孩子是极其自恋的,他们认为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都与自己有关系,例如他们认为父母开心、不开心,他们都有责任。

在年幼的孩子看来,自己的好成绩可以成为父母喜欢自己的条件,作为被父母认同的条件,他们以此为生活基准,从父母对他的情绪和行为中,获取最初的安全感、认同感、自我存在价值感。

  • 紧接着,他们开始压抑自我,满足父母

孩子的天性是什么?玩!他们总可以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玩,用玩的方式探索着这个世界。但患上空心病的孩子,他们的童年是不存在“玩”这一事物的,他们必须压抑自己的天性。

因为只要他们一想到玩,就会被告知“玩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玩是一种罪恶”,如果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真正的玩起来了,父母就会用盛怒或者悲伤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失望。

这让孩子认识到玩真的是一种罪过,玩可以让他开心,但是却让对自己极其重要的父母伤心、难过。

他们被父母用情感勒索着,威胁着:你的生命,只有学业才是唯一,你只有优秀,我们才会正视你。

他们必须不断保持优秀,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关注。而如果他们让父母伤心,就会备受谴责,无论是来自父母还是自身。

这些孩子总是告诉自己:“父母为了我那么辛苦,对我那么好,我怎么能让他们失望呢?”

他们丝毫察觉不到,父母把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焦虑转移到他的身上,把他当成自己的新生,代替自己而活。

  • 再接着,他们“安稳”度过青春期

众所周知的是,青春期之所以被认为叛逆,是因为孩子的独立自我和家长的独立自我相冲突,再简化一点,就是孩子的三观和父母的三观冲突。

但这类型孩子,几乎在青春期不会有叛逆的行为,即便他们有叛逆的想法也会马上被“背叛父母”的想法所压抑。

难道他们不会有喜欢的异性吗?难道他们不会有社交的需求?难道他们真的只喜欢学习、学习、学习吗?

他们有没有、会不会、想不想这都不要紧,最要紧的是他们的父母认为他们没有、不会、不想。

更为让人惋惜的是,这类型孩子以父母的喜怒为自己的行为基准--一如他们年幼时一般--如果他们惹的父母生气、伤心,他们就会有失去了存在价值的感觉,因为他们赖以为生的精神养分就是父母的喜怒。

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习惯了没有自我,习惯了必须依附在父母的独立自我上才能生存--一个依附在父母的独立自我的孩子,怎么会和父母起冲突呢?他的所有行为都符合父母的三观标准,也依据父母的三观标准进行活动。

可惜的是,此时懵懂的他们并不能弄明白这一点。

  • 最后,他们发现了“秘密”,获得了“空心”

孩子终将成年,也终将独立,进入大学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他们需要靠自己生活了,在那个被称为“半个社会”的大学里。

他们正式从生活中脱离父母,因为大学里,父母不能再跟在他们身边。这让他们失去了什么?有两个方面:

其一、失去了过往赖以生存的依附

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的好成绩没有了意义,他们也就失去了汲取存在意义的源泉。偏偏也是在此时,父母认为孩子已经独立了,自己完成了养育孩子的任务了,不再以成绩为衡量他们价值的基准。

这让孩子一下子失去了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他们的心理需求是:我重视的人(父母)不再因此而重视我,而重视我的人(情侣、老师、学校)我并不在乎--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其二、他们终于发现,自己失去了自我

当依附已经失去,他们也被告知“你需要为自己而活”,此时他们发现:我好像没有自我,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要干什么?又是为了什么?

他们已经用优异的成绩、足够好的高等学府来完成父母对自己的期待,但完成之后呢?他又应该为谁而奋斗、而努力,甚至是...为了什么而存在、而活着。

有一个十分悲伤的例子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这是发生在2006年的事情:“我不快乐,一直以来也不快乐,我似乎觉得缺了点什么,但我说不出是什么,但那使我很不安和痛苦……使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距离,每一分(钟)都是那么的难熬!”

在在遗书上,阿琼写出了自杀的原因。在留下遗书,与父母通了20分钟电话之后,阿琼从珠海横琴8楼的家,平静地一跃而下。

定格的画面,啊琼的神情是那么安详,就像得到解脱一样。生前没有受到任何的侵犯,衣食无忧,不单单视啊琼为掌上明珠的亲人,就连阿琼的同学都无法相信,一向品学兼优、美丽善良的啊琼,用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03 患上空心病的孩子,源自自身的自恋,但父母“功不可没”

在现在的教育理念中,我们习惯性地把孩子比喻为“一张白纸”,而父母就是那个执笔在纸上作画的人,仿佛孩子所有的过错,父母就应该负上全责。

毫无疑问,孩子会患上空心病,父母应该负主要责任,但我们不能忽略孩子自身的责任(即便那不是他们的错,而是自然成长规律)。让我们来瞧瞧,这里面孩子和父母各自有着怎么样的责任。

  • 孩子的责任:源自天生自恋

最初,我们都是极其自恋的,于是,周围发生好的事情,我们认为是自己导致的,发生坏的事情,也往自己身上揽。

这与孩子天生自恋的心理有关,在心理学上是这样形容婴儿的心理特点的: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

简单点来理解,就是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认为自己与母亲是一体的,他所理解的世界是非常狭隘的--就是这个一体化的共生体,同时他认为自己是这个狭隘世界的主宰,他的一切需求必须被满足,他的意志必须被执行,否则他就会用雷霆之力摧毁这个世界。

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和母亲是独立的个体,而自己也并非自己所想的全能,事实上他们就是那么弱小。

他们会追求自己想要的安全感,寻找自己在环境中的定位,这是他赖以生存的精神养分。

最终,他们会用种种方式来获取这份安全感--讨好父母。这是孩子的责任,即便这不是他们的过失。

  • 父母的责任:利用了孩子的自恋

好的父母,会用爱和耐心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我们该负责的,什么是不该我们负责的。由此,我们慢慢走出这种自恋。

但是,假若父母说,是的,那些所有的坏事情,的确就是你导致的,这个孩子就无法走出坏的自恋。

不幸的是,这样的父母并不罕见,很多父母对无辜的孩子发了一通脾气后会理直气壮地说,这一切都是你的错!

这些让孩子患上了空心病的父母,他们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孩子的自恋,利用了孩子对他们的依恋。

他们发现,只要把自己的喜怒的责任归结到孩子身上,孩子就会很听话,顺应他们的要求,为他们而活。无论使用何种方式,他们最终都只是让孩子陷入那份自恋而不能自拔。

只是终有一天,孩子会发现那并不是自己的责任,也发现了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原来自己并不是为自己而活。

在这些家长中,有三类家长比较典型,大家也是耳熟能详:

【包办型溺爱】: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们不鼓励甚至不喜欢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最终孩子失去了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成为一个读书的机器。

【焦虑式养育】:

焦虑式养育在当下并不少见,他们极其追求孩子的“快人一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实际上他们只是自己无力改变生活,把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

【操控型教育】:

操控型教育和包办型溺爱的区别在于,包办型溺爱屏蔽了孩子对生活的真实体验,而操控型教育则是强行扭转孩子的生活体验。

举个例子,包办型溺爱的孩子可能连见到老虎的机会都没有,但操控型教育的家长,会告诉孩子老虎是邪恶的,不应该存在的生物(以父母的价值观为基准)。

04 预防孩子患上空心病

空心病,即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这是完全可以预防乃至避免的心理障碍,关键在于价值观的建立。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可以这样做:

  • 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帮助孩子走出自恋期

孩子有一个必然自恋的区间:0~36个月。著名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经过大量细致的观察,将三岁前的新生儿分成了三个阶段:

一、正常自闭期。从出生到1个月,这个阶段的婴儿大部分时间用来睡觉,他需要抚摸和照顾,但仿佛只沉浸在自己的简单世界里。

二、正常共生期。2个月到6个月大,这个阶段的婴儿将妈妈和自己视为一体。

三、分离期。6个月到36个月大,婴儿逐渐意识到,妈妈是妈妈,自己是自己。

帮助孩子走出自恋期,关键时期是孩子进入分离期时,即6~36个月龄时。此时父母就需要告诉孩子,什么事是他需要负责的,什么事情与他无关。

例如,一个两岁大的孩子见到父母吵架,而做出劝架的行为(或大哭、或生病)让父母关心他而恢复和谐,此时好的父母,会告诉孩子父母吵架是父母自己的事情,与他无关。

  • 让孩子体验真实生活,不以父母为生活基准

必须承认的是,两个人无论关系再亲密,但始终是独立的两个个体,彼此的生活体验并不能互相代替,最简单的是只有一个人吃东西,并不能让一个人也体会到饱的感觉。

而两个独立的人如果相互依附,成为对方的唯一精神寄托就会产生种种问题,例如恋子、恋母情节所导致的悲剧。

让孩子体验真实生活的最好方式,就是放手让他们直面生活,包括挫折和成就,让他们感受生活带给他们的喜怒哀乐,而不是父母带给他们的喜怒哀乐。

例如,婴儿吃饱喝足后,身体上的舒适感就是他们最初的安全感由来,但那并不是父母赋予他们的,而是食物给予他们的真实体验。

而错误的父母会告诉孩子:瞧,是我让你感到舒适的,是我让你感到开心的。

  • 无条件包容孩子的一切情绪,而不是以某些条件为包容基准

父母的伟大,在于无条件、不求回报的赋予,但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家长会以“养儿防老”的思想生儿育女,还有一些家长会用“我为你付出了所有”来绑架孩子。

家一直被我们描述为遮风挡雨、包容一切的场所,家由父母和孩子共同构成,实际上包容孩子的、为孩子遮风挡雨的并不是那个房子,而是父母。

在3~6岁孩子的眼中,父母都是强大的。关系的平衡不在于外在的衡量,而在于内在的情感。

3~6岁的孩子,他们没有什么外部评价体系,他们不在乎拥有太多的物质条件,也不会拿这些东西去衡量父母的价值。就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喜欢与别的孩子比较物质条件,那也一定是父母教给他们的。

同样的,那些被空心病所腐蚀的孩子,他们最初的价值观是由“学业是衡量人的成就的唯一标准”所构成,这份认知由父母所传达。

如果父母懂得教会孩子,用内在的情感去衡量价值,而不是用实体化、数字化的成绩的话,那么孩子就不会有患上空心病的机会。

淅爸有话说:“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嘛”,这是一个看起来离我们很远的问题,但实际上又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帮助孩子找到他的价值,以及体现自我价值的地方及对他自身的好处,孩子就不会被空心病所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