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枫林古村:唐诗之路上的楠溪第一村

2019-09-27     后宫地图三千

枫林浦亭街见证沧海桑田枫林群山环抱,曲水西流,楠溪江之滨的昭浦是一处深水良港,停泊的船只日渐增多,于是就有了鳖华的浦亭街,永仙古道从此而过,南北客商煕熙攘攘,不时在浦亭里歇脚候船,观赏眼前的美景。人气旺了,枫林就成了商贾货运的集散地——唐朝制陶业发达,宋朝农商经济繁荣,明朝粮长世家接踵而起,清朝医药业声名鹊起。浦亭街南北走向仅300米,但云集众多书香门第,可以怀想当年车水马龙的盛况。

清永嘉县丞张卓人《重莅修建衙斋碑记》称:枫林自盛唐以来,“诗书之气,礼仪之凤,溢于闾里,风俗素称纯美”。两宋之际,书院林立,学者辈出。北宋中期,温州“皇祐三先生”之一的丁昌期在枫林东郊设醉经堂书院讲学,受他影响的学者有温州“元丰九先生”中的刘安节、刘安上周行己、许景衡。崇宁年间,浦亭街北端有黄氏书塾,南端有柯氏牡丹诗会。南宋前期有刘进之设立的法慧院,向他求学的有薛季宣、叶适等当时知名学者。稍后,又有国子祭酒徐文铨、太常博士徐自明在家乡设立执掌的慥堂书院。

最近几十年来,枫林各地陆续有些奇事:黄桥头发掘出埋没溪床深处的两重陡门,蜈蚣山脚湖里钓出7公斤重的野生大鱼,大棚蔬菜基地泥土底层挖出矿步石条,还有墓葬地的陶碗。一系列的新发现使人们重又缅怀早已消逝的一段人文历史。

枫林牡丹诗会逸事

枫林为徐氏宗族聚居处。始祖徐公仪立足枫林,其开场与牡丹诗会有关。楠溪牡丹栽培历史悠久,距今已经有1600余年,比洛阳牡丹成名还要早600年。宋景祐元年(1034),欧阳修著《洛阳牡丹记》介绍,“自唐(武)则天已后,洛阳牡丹始盛,然未闻有以名著者……谢灵运言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今越花不及洛阳甚远,是洛阳自古未有荇令之盛也。”枫林柯氏富甲一乡,其家种植牡丹,因柯氏嫁接技艺高超,他们家培养的牡片枝干高大耸立,花朵舒张繁盛,闻名一乡,于是柯氏枃建楼房供人欣赏,称为牡丹楼。宋朝崇宁五年(1106)三月,柯氏在壮丹楼举行诗会,历时一个多月,是楠溪组织最早的诗社。此时的牡丹特别繁盛,其中一丛五色牡丹,枝分八股,花蕊满百,含苞欲放。柯氏认为自家牡丹之盛,前所未有,这是家族兴旺的吉祥预兆,就邀请四方文人墨客前来欣赏牡丹,举行宴会庆贺,吟酒赋诗长达月余。当时,枫林黄桥头的黄家书塾先生徐公仪(1086-1156)也参加这次诗会。徐先生是仙居乡五十二都菰田(今岩坦镇)屿北人,两年前因躲避瘟疫来到枫林,执教于黄家书塾。

徐公仪参加柯家宴会畅饮尽兴之时,攀取花丛中一枝两蕊的牡丹纳入楼房的窗棂之间,随口吟咏《牡丹诗》一首说:“魏紫姚黄未足夸,元龙百尺有王花。一枝丹萼开连理,两朵红云捧日华。”魏紫、姚黄都是当时名贵的牡丹品种。魏紫,也称魏品、魏花,是千叶肉红花,出于北宋初年宰相魏仁浦家。姚黄是千叶黄花,出于百姓黄氏家,至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时,栽培历史不到十年,这种花传到洛阳,年不过几朵而已。诗中的“元龙百尺”是指三国名士陈登(元龙)家的百尺楼。刘备到荆州牧刘表家中煮酒论英雄,称“元龙名重天下,豪气不除”。由此可见,北宋楠溪柯家牡丹诗会之盛,足与陈元龙及洛阳壮丹相提并论。

主人听了徐公仪吟咏的《牡丹诗》之后大笑,认为他只是狂客而已,并不在意。奇怪的事情发生在第二天早上,窗棂之间的两朵花蕊盛开,色泽比栽植原址的七枝牡丹花更加鲜艳美丽,于是柯家觉悟,把这件奇特的事情看作是选择女婿的好兆头,就把他留下来招赘为上门女婿。第二年,发生火灾,柯家居住的房屋全部烧毁,只有徐公仪居住的房屋幸存。还有更奇特的事情,就是牡丹照样盛开,不减当年。乡人都惊叹为天意。后来,徐公仪夫妻在浦亭街的北段水门底建造了房子居住,至今旧址留存蛮石台阶,俗称“高踏步”。

温州楠溪柯家牡丹培养出的奇异牡丹,竟然能使洛阳名贵牡丹“魏紫”、“姚黄”逊色,变得不足夸耀,使柯家牡丹名声四扬。朝廷获悉这丛让“魏紫姚黄未足夸”的奇异牡丹,下诏命柯家进贡给皇家。长途运送牡丹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言,“洛阳至东京六驿,旧不进花。自今徐州李相迪为留守时始进御,岁遣衙校一员,乘驿马,一日一夕至京师。所进姚黄、魏紫三数朵,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使马上不动摇,以蜡封树花蒂,乃数日不落”。枫林柯家既没有丰富的运输经验,也没有良好的运输条件,结果这丛奇异牡丹经不起一路折腾,在半道上天折了。明姜准《歧海琐谈》记载了这件事情,“朝廷闻之,诏索移入宫禁。中道瘁娄,加谴其家,丬尽行籍没。波及无辜,发遣者甚夥”。遭受毁家之灾的柯氏族人纷纷逃到山中躲避,其中一支迁居陡门山中隐居,得以避祸安居,后来这村庄就取名“全安”。经历火灾和朝廷的政治迫害之后,枫林柯氏家道开始衰落。

明朝粮长与圣旨门街

圣旨门街,初名中央街,因圣旨门牌楼而改名,曾经是楠溪江中游最繁华的商业街。圣旨门大院的创始人为邑庠生徐良彪(1413-1462),他被举为粮长,掌管乡间赋税,因为德行深厚,人们以他在兄弟中的排行称为“三大佛”。他的长子徐尹沛(1441-1488)在父亲亡故之后支撑门户, 赡养继母谢氏(蓬溪人),并抚养三位弟弟成人以孝友著名乡里,曾于成化十八年(1482)捐粮600石,救济乐清人民度过饥荒,永嘉知县刘逊申报礼部旌表其门。成化二十年(1484),明宪宗赐建“旌表徐尹沛尚义之门”,规定官员经过这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街道东起柴行,西止浦亭街,长600米,宽3.5米,街心2米为块石斜砌,两侧蛮石平铺。圣旨门前是用鹅卵石铺设的花坛,面积达100平方米。

圣旨门街南面是占地24亩的小江心大院,是枫林徐氏宗族的一代太公所造,所以人们就称他为“江心太”。传说中的“江心太”是半幅“掌衹”,有神通的本领,能够随时携带1000两银子,但银子不放在身上,而在地下遁,无论他到哪里去,他歇脚不远处的地下就有银子,比现在的网络银行还要方便。一天风和日丽,“江心太”穿着破棉袄到冮心寺游玩,恰逢住持方丈在募捐修建江心寺院,他就捐助1000两白银,指点小和尚在寺院外面的空地里挖出来收讫,就告辞,声称回乡建造座“小屋”,与江心寺同日同时辰上栋桁。江心寺修建工程落成典礼宴会之后,住持方丈到枫林回访“江心太”,看到徐家“小屋”,大感意外,认为徐家大院的规模及山水环境,可与江心寺相媲美,就称这里为小江心。

以前,枫林镇上没有公共图书馆,娱乐项目很少,小江心北面的圣旨牌楼门洞、东面来薰路中部丁字岔口的三官亭是居民经常光顾的娱乐场所,这是枫林的两大故事说书中心。许多人的少年时代就是在半信半疑的故事中接受乡土历史教育的。在大门台村的老先生和江心寺住持木鱼方丈的介绍下,“江心太”的人物身份也渐渐浮出水面,他就是徐良彪的弟弟徐良暹(1418—1477)。“掌衹”就是长者,在佛经中是指具有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等十种道德品质的人。徐良暹学问深沉,博通经史,人称宿学鸿儒,曾被官府有司征辟任为粮长,对待下辖粮区的纳税民户公平宽恕,遇到鳏寡狐独之人,就慨然免征田粮税额,自行赔偿补足上缴国库,因此下面的农户感激他的恩德,上司嘉许他的办事才能。后裔建造祠堂来纪念他,联语为:“静观枫叶地,寿比芙蓉峰。”他建造的大院四闻环水,花木扶疏,有如温州孤屿,人称“小江心”。依照小江心四口水井的供水规模来看,全盛时大院里居住人口当有500人左右。

经过访问掌散和考察实物得知,大院西北部分于明末遭遇火灾,主体建筑于清朝中期烧毁重建。1930年前后,最后一进原创建筑倾圮。现在小江心大院遗址零星建屋,但至今四至范围依然清晰,原来建筑总体布局依稀可辨。

北宋崇宁间曾有谚语说枫林:“狮头山,象鼻水,枫叶地,称乐土。”明乐清王显描写外婆家的《枫林》诗云:“好山环翠水鸣琴,华屋朱楼曲巷深。社鼓声里鸡唱午,唐诗景里见枫林。”枫林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唐诗中随处可见枫林意境,虽然现在的枫林已逐渐被历史的烟尘遮蔽,成为“被遗忘的古村”,但透过沧海桑田的背后我们仍然依稀可见它的昨日繁华。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R7fcm0BJleJMoPMzjl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