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曾被下病危通知,如今竟可跳交谊舞!这个养老服务中心有啥秘诀

2020-01-16   今日女报

最近,热搜话题

#偷偷回家时家人的反应#

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然而,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

他们因为牵挂、因为职责...

常常不能在过年时回家。

其中就有养老护理员。

说到养老护理

不得不提一提咱们湖南本土的一家企业

近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的家政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中,就有湖南万众和社区服务管理有限有限公司关于“美而精”家政与养老创新融合发展探索的推介。

据了解,1月20日,湖南万众和社区服务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众和)即将迎来20周年庆典。伴着着万众和一路走来的,不仅有随着养老行业共同同成长的护理员,有从中得到照护的老人们,还有无数藏在背后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本期,伊姐将带大家走进万众和,一起来探寻这份感动吧。

六年未回家过年

老人成了她的亲人

“过年哪有不想回家的,但是我要是回去了,照顾的老人们就孤单了。”在沈艳云眼里,老人已然成了她离不开的亲人。

今年54岁的沈艳云是万众和定王台街道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的养老护理员,从事养老护理的6年,6年都没能回家过年。2008年,万众和发起了“湘女进京”专业家政员培养项目,沈艳云就是首批加入项目的家政员,随着2014年万众和养老服务的发展,她服从安排,正式走上养老护理的服务之路。

沈艳云和她照料的百岁老人戴奶奶

每天24小时与长者们吃住在一起,夜里每2小时就要惊醒一次,每天把百余斤的老人扶上抱下、搀进推出,安抚吵闹不安的失智症老人……说起和老人们之间的故事,沈艳云最难忘的是韩奶奶。

“80多岁的韩奶奶体弱多病、骨瘦如柴,刚来的时候只有60多斤,脸部瘦得甚至需要用绷带才能兜住下巴。”沈艳云当时抱着韩奶奶,感觉像抱着一捆枯柴,特别心疼。

除了消瘦,韩奶奶整天处于嗜睡状态,一旦没调整好睡姿就容易衣裤全被汗湿,端屎端尿喂流食不说,还要时刻注意下巴下垂的问题,而且韩奶奶还患有抑郁症。面对这些棘手的难题,沈艳云不仅每隔两个小时帮韩奶奶调整一次睡姿,抽时间陪她聊天,而且利用下班时间,特地到省人民医院住院部去观察护士们的工作。在她的精心照顾下,韩奶奶不光情绪好转了,体重也涨到了100多斤,下巴也不用兜着了,沈艳云打心底感到开心。

“沈姐比我们这些做儿女的还要了解我爸(妈),有她照顾,我放心。” “小沈是个好人!”“她心细、心善,冒话说!”每位老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是沈艳云对她照顾过的每一位老人的生活习惯、患病情况、性格脾气都清清楚楚,不管是老人还是家属,提到沈艳云都夸个不停。

万众和为九旬李嗲嗲创造生命奇迹

“首长好!”九旬老人李滨每天都会收到护理班长廖佑满一个正式的军礼问候,接着,老爷子都会刚劲有力地回一个标准的军礼。

被下达病危通知的九旬老人李滨如今跳起了交谊舞

如果不是护理员介绍,记者完全不能将眼前这位正和护理员开心地跳着交谊舞的李爷爷,和之前接到病危通知书的老人联系到一起。

提起李爷爷,万众和所有人都说他是一个“奇迹”。

李爷爷今年93岁。2017年12月31日,他被担架抬进了万众和定王台服务中心。“那年11月,爸爸突发心梗、通风,直接就进了医院抢救室,病危通知都下了,说爸爸最多撑得了二十多天。”李爷爷的女儿李思青向记者回忆说,当时老人身体机能严重退化,器官几近衰竭,而且随时都有脑梗晕厥得可能,全身肿痛插满各种维持生命体征的管子,李思青非常难过,“当时我给保姆开高薪都留不住人,无奈之下就把爸爸送到万众和来试试看,希望能让他最后的时间舒服一点。”

万众和介护部经理张秋林带着服务中心护理班长廖佑满、护理员沈艳云接手了护理李爷爷的工作,从精神抚慰到生理护理,制定了一整套康护计划和护理流程:针对李爷爷不能自主翻身且生有褥疮的情况,护理员每2个小时为他翻身一次;在褥疮严重的关键部位垫气垫,防止褥疮点与床单接触;早晚定期为老人进行个人卫生护理和消炎换药......除此之外,为了消解李爷爷的抵触情绪,护理员研究李爷爷的身份和喜好,轮流和老人聊他的军旅生涯、回忆激情岁月,从中鼓励老人树立恢复的信心。

“我们大家想不到的奇迹发生了,爸爸在大家的照料下,从靠胃管进食到自主进食,从卧床到站立行走,如今竟然都能跳起交谊舞了。”李思青有些激动,声音也不由得高了起来,“爸爸对护理员从排斥到黙许最后变成了依赖,爸爸现在的状态可以说就是万众和给的奇迹。”

将养老护理员从幕后推向台前

他用笔+镜头记录护理员们的苦与乐

“在我心目中,养老护理员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是特别值得人尊敬的人。”今年70岁的王崇刚是万众和大家庭的一分子,不过,他可不是来养老的,退休后他来万众和应聘文员,“在这里,我看到了太多让人震撼和感动的护理故事。”

养老护理员的工作对象不是一个零件或是一个产品,而是一群拥有丰富阅历,但敏感脆弱,甚至失智失能的老人。在王崇刚看来,这个工作对象除了吃喝拉撒,还需要更多精神上的尊重、情感上的呵护。

王崇刚分享,他与万众和的缘分最初来自他的母亲。“我的母亲是万众和创建的家庭式微型养老院的一个受益者。”2014年,王崇刚的母亲住进了万众和香缇雅境长者康护服务之家。“我母亲已经是百岁老人了,因病不能自理,产生了严重的便秘现象,我看到护理员为了帮助我妈妈排便,竟然带着薄薄的医用手套用手指一点一点地将大便抠出。当时我就想:做儿女也未必做得到她们这样!”

自打这个事情之后,王崇刚就做了一个决定,“我想把护理员们的故事写出来,希望把这群坚守下来的养老护理员们从幕后推向台前,让社会大众去了解她们,懂的他们的辛苦,为他们赢得赞美声”。

“不在被窝里钻,不知道被窝有好宽。”几乎每周,王崇刚都要轮番去到万众和的每个长者服务点待上半天或一天,在走近护理工作的同时走进他们的内心。他发现,养老护理员们和老人之间有一种说不出的默契。“很多老人在失去语言功能后,身边的亲人甚至都弄不清楚他们的意思,但是护理员们却能很清楚的读懂老人的想法。”王崇高感慨道:“除了脏、累、气味这些东西外,养老护理员这个职业有一种内在的东西,那就是感情。这是任何科学仪器无法企及和替代的。”

打造家门口的养老院

让“老有所乐”成为老人“标配”

“老人们喜欢生活在住了多年的老社区,这是他们快乐的地域之源;买菜路上有人问‘娭毑你买的鸡蛋多少钱一斤?’这些来自街坊的问侯是他们快乐的因子。”

万众和董事长黄跃佳介绍,“20岁”的万众和已经服务了上万长者,在这个服务过程中,他发现健康长寿的长者有几个共同特点:家庭幸福、儿女孝顺、心情开朗。

黄跃佳和老人们一起贴福字迎新年

基于此,万众和探索出一条依托社区、大型医疗机构(3公里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养老服务的发展之路:选择居住环境优美的社区作为家政服务基地;可短期可长期,一站式家政服务方式灵活;配备专业医护人员,拓宽家政服务领域,急老人之所需;居家小区设施设备完善,甚至在空间、选材、色彩、识别性、隐私等方面都做了细致考虑;提供专业康护照料,专家顾问团队每天通过96880信息平台查看长者们的身体指标,提供医养结合的专业康复服务。“总之,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做到快乐养老、发挥余热,而不是孤独托老,让老人们老有所乐。”

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史超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