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世界里,怎么会少“巨婴”这个群体呢?

2019-10-11     老陕的学堂

今天,又听到大学里一些“有趣”的事,比如:有的大学生每天晚上22:00去管理部门盖章子,抱怨没人办理。有的大学生没有选到心仪的课,奶奶会打电话给管理部门的老师:“我孙子没选上课......

这样的经历对于辅导员来说很多,特别是请假理由

学生A:辅导员,我想请假。

辅导员:为什么请假?

学生A:因为脚痛。

辅导员:为什么脚痛?

学生A:昨晚上踢到被子。

辅导员:踢到被子!!!踢!到!被!子!

学生B:辅导员,我想请假回家

辅导员:为什么请假?

学生B:感冒了,不舒服,头痛。

辅导员:请假回家就能好了吗?

学生B:我不知道。

辅导员:我批不了你这个假。

学生B:那我打电话给我爸妈,让他们跟你说好吗?

辅导员:即使你爸妈同意,我也不会批你的假。

学生B:你给我请吧,我高中时成绩好,班主任都很容易给我请假,而且我现在也没有挂科,成绩也挺好。

学生C:老师,我要请假。

辅导员:什么原因?

学生C:我失恋了。

辅导员:失恋就需要不上课?

学生C:前男友和我上一个课!

前几年,小编看过一则新闻,大致是:某大学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这是我儿子的简历,麻烦您看一下。”在一家用人单位的展位前,一对50岁左右的夫妻正积极地介绍自己孩子的情况。因儿子临时有事不能来招聘现场,夫妻俩特地赶来帮儿子物色合适的工作。

另一名大学生也因有课,由母亲带着简历替她来找工作。因为女儿还想考研,所以对招聘会并不是很感兴趣,可她担心女儿万一考不上又错过了最佳求职期,因此代替女儿来看看是否有好的岗位。

对此,很多用人单位都表示“不欢迎”,“连找工作都让父母代劳,这让我很担心他们的工作能力。”一名公司主管说。

话说,有的大学生会发生这类“谜之行为”,小编的朋友在高校工作也听过,大学里“高知”们的神奇状况。有的老师因为太忙,会让一大把年纪的老父亲老母亲代办工作业务,或者让父母给单位领导请示工作事务等等。

近年来,网络上更是不乏成年人的“不成熟行为”案例。现在,社会称这类成年人为”巨婴“,他们的智商不低、情商也不一定差,但是有些行事方式却让人无法理解。

研究“巨婴”心理的专家武志红在他的著作《巨婴国》中用“敌意想象的五部曲”解释这种心理:

1、你要按我的来;

2、否则,我愤怒;

3、我的愤怒攻击了你,而你必定会还击我;

4、随后我发现,你的种种行为,都是在还击我;

5、我很委屈,我没对你做什么,你为何这么凶,所以更愤怒。

武志红老师从每个人的家庭成长教育上,深入探索这种巨婴心理。我们每一个人多多少少心理上都存在着巨婴心理。武志红老师说:“我们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的高涨需求常常是一种防御,背后的声音是:抱抱我,看着我。”

如果做了父母还有强烈的巨婴心理,自己都没有独立成熟,就会在家庭教育上长期缺位。当他们对家庭的责任感越来越弱,逐渐从家庭义务中脱离出去后,也会渐渐变成隐形父母。

此外,每一个“巨婴”背后,都是“母爱泛滥”的结果。毫无疑问,每个父母都爱孩子,然而就是这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让孩子从小到大,一次又一次,被妈妈充满母爱的刀,雕刻成后来脆弱、依赖、没担当、没主见的模样。

母爱如天,一切包办,“控制型父母 + 没限度的娇养 = 1个一辈子无法断奶的巨婴”。

身为父母,自己先断奶,对孩子也要适时放手,否则,啃老族迟早耗尽自己的人生,也无法扶起长不大的孩子。

(部分内容转载自“有书”公众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HhwwG0BMH2_cNUgSQzG.html